摘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败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利润水平。项目的投标报价、计价模式等都是影响最终利润形成的前期因素。从工程造价的角度采取措施,或许是对待高产低利现象一个不错的理念。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主流大军建筑施工企业却日益面临着高产低利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有来自于施工企业内部的诸多问题所导致,的确需要我们根据以往的工程项目进行总结、从各个角度来分析思考,找出其症结所在,从而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工程的造价角度谈谈对高产低利现象的认识。
高产低利对企业的影响笔者经调查,三年前,一大型国有企业曾为承揽到几亿元的合同价款的工程项目而兴奋不已,因为当年的产值指标任务完成了,无工程可干的状况结束了,人员和闲置的机械都可以动起来了,这当然成为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工程项目实施到第二年,体现在工程造价方面的问题便一一凸现。首先,由于当时投标时间仓促,对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及项目未进行细致核对,因此,投标时的工程量清单有漏项及负量差,而合同约定的工程项目总价为投标时工程图纸范围内的所有工程量及项目,除在施工中发生工程图纸范围之外的重大设计变更,一律不做调整,这样在工程量少计及漏计方面的损失将不能找补。其次,由于工程所在地在外省市,当时投标报价时对当地的定额内容不甚了解,当地的人工、材料、机械市场情况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导致清单组价漏项。一些主要材料的市场价格入价偏低,也有一些材料在第二年出现上涨,造成实际施工时的价格与投标时的综合单价相差较大。例如,经核算现场每1m3的商品混凝土就要比投标价高出100元,这个大型项目有上万方的混凝土和几千吨的钢筋,其高出投标的成本算一算着实可怕。导致了工人们每辛苦一天,不是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了效益,而是又赔进去多少,居高的产值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企业不干不赔,少干少赔,多干多赔,企业如何走出高产低利的怪圈,引发我们深思。
施工企业在高产低利的局面下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只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
熟练的、技术等级高的工人劳务费用自然会较高;质量低劣的材料与性能优良的合格材料价格相差悬殊;机械性能良好、效益更高的施工机械使用成本远远高于旧有的性能较差的机械。这样,降低消耗的代价可能便是使用不熟练的劳务队伍、选择低劣的建筑材料、使用陈旧而性能差的工程机械。而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等要素又与我们选择的劳务队伍的劳务水平、设备材料的质量优劣、施工机械的安全高效息息相关。如从牺牲工程质量、安全入手来降低成本实为不明之举,这将给企业带来深远的恶性循环。另外高产低利局面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施工企业人员在心理上的不平衡,责任心、积极性很难调动,造成工作态度消极。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人才引进及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其影响可见一斑。
承揽施工项目的盲目性为高产低利埋下隐患分析以上情况,施工企业如何从内部的造价管理角度入手,在工程的投标报价阶段就做好事前的预测与控制工作,不为工程实施的亏损埋下伏笔,并有效地提高施工企业的赢利水平,这是我们广大从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先究其原因,再提高和改进内部造价管理工作,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工程项目效益一样大有潜力可挖。
由于我国建筑市场供大于求,形成了买方市场,外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使众多施工企业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局面,因此为承揽到工程,施工企业垫资的有之,低于成本价投标的有之,这些盲目的恶性竞争是导致施工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的原因之一。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仅凭借高效的企业管理和成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