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里,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一般多运用在工程的设计、施工或质量验收方面,工程造价方面运用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则常限于在各类工程定额的编制。在所有定额说明中,都把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规定为定额编制的依据,编制定额必须根据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确定施工方法和工艺,并在满足现行标准规范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各施工工序或单项工程的单位消耗量。但在编制具体的工程概预算方面,以往的造价编制人员很少会考虑标准规范能对工程造价起什么作用。造价编制人员常常是按工程项目中的各工序,套用相应的定额子目以及相关价格信息和费用计算规则来计算工程量和生成工程造价。即便是在编制工程招标文件或投标书时,也往往只是按施工组织设计中考虑的施工措施和安全措施套用各项相应定额和计算相关费用,而很少关心标准规范对造价计算有什么作用。更少会考虑造价计价过程中该如何实现标准规范的问题。
在以往定额中的消耗量以单位单价表示时,因为单个工序或单项工程的消耗量被固定的定额单价货币化了,在编制工程概预算过程中,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这个工序或单项工程应该怎么做,材料应该如何选用并应符合那些标准规范的那些要求。而当施工条件或适用的规范情况发生变化时,相应定额的内容和单价是否也应随之变动。随着建筑工程市场化进程加快,目前,在定额实行了量价分离之后,建设工程的价格形成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机制由“市场决定价格”了,一个工序或单项工程的定额消耗量与其单价间就失去了以往的联系和均衡,市场杠杆使得工程造价围绕其价值中枢上下波动,但是当市场制约因素失衡时,工程造价往往也会偏离价值或被扭曲。过去被人们忽略的一些计价因素这时往往成了决定工程造价的杠杆因素。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也逐渐凸现出来。譬如,当建设工程承发包双方就标准规范中某项技术要求评判出现差异时,工程造价就会出现偏差。而当工程承发包双方对某项工程建设的评判标准出现差异时,二者造价间的偏差往往更被放大。例如,对硬聚氯乙烯(PVC—U)加筋管和聚丙烯(PP)埋地排水管,国家虽然颁布了行业标准,不少企业也对自己的产品制定了企业标准,有些企业制定的标准要严于行业标准要求,因此,产品质量有保证,相应其市场价格也较高。但还有一些厂家却将行业标准中对产品规定的公差下限值作为自己的企业标准,其产品质量相对较差,可是市场价格便宜不少。这样按照差异标准生产的产品,其内在质量和价格存在明显差异,却在市场上以合法竞争的形式存在。如果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材料选用的要求上不一致,那么,反映在工程造价上,二者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因此,去年市建委发布了《上海市建筑埋地排水塑料管应用技术导则》。在行业标准基础上,《导则》进一步严格限定了硬聚氯乙烯(PVC—U)加筋管和聚丙烯(PP)埋地排水管产品技术标准和要求,并将其列为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的补充,以保证本市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质量,并减少这种由于建设工程承发包双方评判技术标准不一而出现的工程造价过大偏差的现象。
标准规范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在不同的工程中,即使同样的项目,根据各自工程的特点,标准规范对其的技术要求并不一样,因此,在工程计价中必须予以体现出来。例如,通风管道安装施工,一般工程中对风管的镀锌层厚度没有特别要求,但地下铁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则在风管安装施工验收中对风管镀锌层厚度提出了特别要求,验收标准对风管镀锌层厚度的要求比普通风管镀锌层厚度高出好几倍。而且作为施工验收的主控项目,检验结果必须合格。因此,同样的通风管道施工,地下铁道工程中通风管道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