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及科技创新的带动下,新产品开发已成为企业竞争、追求利润、长期发展的重要关键,企业必须不断引用新的技术改良产品的功能、降低制造成本,才能掌握客户的需求,维持销货收入及市场占有率;因而如果能提升研发作业的效能,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有很大的帮助。
研发绩效管理上的困难缘由
策略性 企业必须依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拟定新产品开发的目标,或是针对新的消费趋势,找出下个阶段的发展方向;然而不论是新产品开发或是进入新的市场,主要是靠研发作业来完成,这导致研发作业的方向、目标、所需的技术能力,必须随着消费趋势、企业策略的调整而改变,因此所谓适当的绩效衡量指针的变化,会比其它作业活动来得频繁且剧烈。
组织复杂 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其它部门的支持及协助,例如采购部门协助向供货商下订单以制作样本、品管部门提供测试报告、资材部门协助建立新料件的编号。这些部门支持作业的效率与品质,都会直接影响到研发项目的时程及成果,也是研发管理上难以控制的因素。由于存在许多研发部门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导致研发项目绩效指针的合理化比较困难。
知识性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研发人员运用巧思,设法运用新的技术来改进产品功能并降低成本,属于知识性的工作,着重在于人员的自动自发。所以在设计指效指针时,必须考量如何激发人员的工作热诚及创造力,而不是一味以检查的方式要求人员遵守公司规定。另一方面国内各科技大厂都在大规模的扩充研发部门的规模,去年才发生某知名科技大厂某项产品的整个研发团队被挖走,对公司而言研发人员是宝贵的资产,如何衡量工作成效,同时避免造成人员心里的不愉快,在是设立绩效指针时必须克服的问题。
流程复杂性与不稳定性 研发人员的工作是以项目为导向;每个研发项目由于开发的产品项目、目标、使用技术通常不一样,所以整个项目应执行的工作项目与其它项目不同,流程也不一样,而且通常是数个项目一起进行,导致研发作业的流程比起其它部门的作业要复杂得多,变化比较大,不像其它部门的作业比较稳定。由于研发作业流程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导致研发人员的工作比较难标准化,在建立绩效指针时会因为缺乏标准工时等资料而遭到困难。
电子化程度不足 目前大部份的制造业尚未针对研发作业导入相关的信息系统,也未以电子化方处理研发项目的工作流程,以及管理研发资料。因而即使设立了合理的研发项目绩效指针,也会在研发人员工作的记录、指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报告上遇到困难,毕竟缺乏信息系统的协助,绩效报告的处理不但会花费很多人力资源,而且很容易增加研发人员额外的工作负担,又缺乏时效性。
作业性而非财务性 对部份制造业而言,研发费用在产品成本的比例可能不高(特别是批次生产较量大的公司),或是难以直接归属到特定产品(例如研发出某个组件或技术,而此组件及技术用在多种产品上),因而采用传统财务绩效衡量方式,可能很难直接评估研发人员对于企业获利的贡献,但是研发活动对于产品的品质及成本的影响还是很大,此时就不能再使用传统的财务绩指针,而须结合策略厘清及作业性指针,以更强而有力的机制,协助高阶主管评量研发项目及人员的贡献。
作业基础管理与关键绩效指针
所谓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ABM),是一种绩效管理的方法,此方法将重心放在作业活动的管理上,协助企业满足客户的期望,以达成获利目标。在作业基础管理观念下,绩效指针主要在衡量作业活动的成果,特别是强调作业活动如何协助企业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这些绩效指针的结果,对于企业策略目标能否达成有直接的关联性,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