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庸置疑,新产品是企业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非都可以像宝洁、IBM那样一掷千金开发产品,而且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就摆在面前:一、开发全新产品,时间资金都可能耗不起;二、最关键的是,自身产品的品牌认同,让消费者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三、开发新概念的产品,培育市场风险太大。那么对我们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企业来说,应如何利用新产品突围呢。
模仿,但要有艺术
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更多应建立在对领导性企业新产品的模仿、追随上。在实际市场操作中,这种通过对竞争环境深入研究与思考获得的新产品概念,其直接的市场效果往往更加明显、有力。对企业来说,模仿新产品并不是罪过。再没有跑之前,最聪明的做法,最快捷的办法便是模仿。但模仿需要技巧,也是艺术!而且模仿要模仿本行业、市场中最优秀的,即所谓标杆企业。对于一些杰出企业的新产品跟踪不仅出于产品策略本身,而可在其精心培育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减少教育者的难度以风险。因为标杆性企业往往代表了这个行业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的方向。通过对其深入的了解、剖析,我们可以吸收有益的“成分”,并且从中发现机会。但是“标杆”的选择也存在技巧:
1、够“准”:目标的选择一定要准,否则打出多少子弹,等于空放。
2、够“快”:市场如战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快速。
3、够“狠”。狠的意思是在市场运做能力上,一定要比竞争对手“强”势,更有杀伤力。
如保健品行业的排毒养颜胶囊,其通过六年时间培育了“排毒”概念,而很多中小企业借“排毒”势,收获不少,据说,最多时有一百多种类似产品。广州一品堂选定“排毒养颜胶囊”为其竞争标杆,推出了芦荟排毒胶囊。一品堂没有局限于“排毒养颜”概念,而是在其基础上提出“深层排毒”概念,并且通过将营销各要素的强有力的组合,仅仅半年时间,位居保健品销量排名第二。
模仿要差异化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单纯的模仿是低级的,因而最初的做法也就决定了最后的结局。差异化是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最好办法。但是并非一差异化就灵,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是营销的精髓。对于中小企业,当资金、品牌等综合实力无法与强大的品牌匹敌时,必须学会“投机取巧”。
第一、 概念的“巧”应用
1、升级概念。对于市场上已有的成功的新产品概念必须进行升级,否则喊出的“声音”根本不足以吸引其他消费者的关注。如洗发水中风影的“去屑不伤发”,其产品概念是对海飞丝的概念的继承,但同时也创造了差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差异化,并不是表面上与标杆企业不同就可以了,而必须“升级”。这种概念升级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投机取巧的做法,当企业没有十足把握,同时资源又相对匮乏,建议不妨采用这种策略方法。
2、同概念的另类操作手法。同样护眼产品,但是可采“祛除黑眼圈”却在采用非常另类的做法。可采在药店销售,申请的是“妆”字号,但是采用的操作手法却是保健品的手法,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
第二,开辟其他细分市场。对于标杆企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市场,中小企业正面迎战有时风险比较大,此时,可以在已有概念基础上开辟细分市场。
国内饮料界、水厂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抢夺市场,厂商通常按年龄段或是按照饮品的品种来细分,而汇源采用少有的性别细分方法,推出了时尚“她他”营养素水。其一柔一刚的产品包装以及“众里寻她千百度 ”的手机短信营销形式,是饮料营销上的刷新和颠覆。
第三、“巧”借媒体力量,将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引导。
新产品上市后,由于知名度、品牌忠实度、消费者认知度都极低,为了使产品迅速成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