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架自行车斜靠在塞满电脑的工作墙上;已经喝光的山露饮料(Mountain Dew)易拉罐塞满了工作室里的废纸篓;桌上的打印机不断吐出一张张没有被处置的协议,似乎在没人干预的情况下,它就会这样一直打印下去。
这里是创世尼克内燃技术研发公司(Transonic Combustion)的办公室,它注定不会获得任何建筑设计大奖。一排排毫不起眼的办公室及紧闭的生产车间,偏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Camarillo地区的城镇边缘,此处土地便宜,而且少有窥探的目光。
创世尼克看起来更像一个处在创业阶段、从事软件、电子、生物科技或能源研究的高科技企业的形象标记。但它并涉及其中任何领域,相反,其从事的是些小创新便会引起好奇,但是风险投资却对之敬而远之的行业:汽车工业。
公司正在研制一种特殊的燃油喷射器,这种喷射器采用高科技精确控制喷射时间,将高压汽油-空气混合物喷入发动机,从而提高动力及效率。尽管试验还没有完成,但它相信其产品能帮助驾驶员每加仑汽油行驶100英里,大大超过普通内燃发动机的油耗标准。
“如果你的燃油经济性能提高一倍,最终油耗将减少一半,”创世尼克总裁布雷·阿尔博(Brian Ahlborn)表示:“虽然我们在从事一项赚钱的项目,但我们更意识到如此大幅度降低油耗标准的潜在意义。”他希望未来几年中,自己的燃油喷射器将被上百万辆汽车采用,每年将节省上百万加仑汽油。
不久以前,阿尔博的梦想似乎还是堂吉诃德式的。数十年来,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以敌视外部创新而臭名昭著。《灵光乍现》(Flash of Genius)与《Tucker》,两部讽刺美国汽车业偏狭的电影都基于真实故事。过去50年,没有一家美国小公司成长为大型汽车制造商,原因之一就是这段时期,汽车本身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就好比在计算机行业如今仍然是王安电脑、Data General及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所主宰那样,好比他们现在仍然在销售微型计算机那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C Berkeley)开放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切斯布拉(Henry Chesbrough)表示。
毫无疑问,汽车领域创业世界将注定充满生命力。风险投资家在2008年投资约3亿美元帮助轿车相关的年轻公司,而2003年这一数字仅800万美元。数十家公司已开始起步,大多数位于波士顿和加利福尼亚南部的高科技走廊。有些公司,像创世尼克,关注至今犹存但业已落伍的发动机。有些正在制造前卫的全电动运动轿车,但成本可能会与一套小型住房售价相当。但他们所有人都试图凭借自己的新创意、活力及技术,为汽车业实现跳跃。
底特律迫切需要他们
美国汽车厂商的本土市场份额自1980年初以来已下跌近30个百分点。联邦政府已毫不留情地赶走通用汽车前任CEO。现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的两家已申请破产保护:股价跌破底线、利润全无、大幅裁员。一些分析家认为,未来10年美国三大将无一幸存。而当陈词滥调般的原因解释:糟糕的劳工关系、无法控制的医疗健康成本、不严格的质量控制等依然充斥在底特律时,一个他们无法逃避、最根本也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最创新的轿车不再由美国生产。
如果美国汽车厂商想存活,他们将不得不同像创世尼克这种来自外部的创新展开合作并支持他们。汽车制造商需要完成从垂直化的、自我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模式向开放的、模块化、合作化的模式转变,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中心结点。换而言之,汽车业要经受与30年前美国计算机业类似的转型阵痛。
当时微型计算机的主要软件和硬件被制造商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