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任何学问的最高境界都是哲学,无论是管理学、工程技术、政治、农业、医学、生物学,概莫能外。还有一说,说钱学森老人当年回国的时候,其实不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也联系过台湾,但他看到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由此感慨于一位领袖的哲学思维,于是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希望。
管理上需要思想,技术上同样需要思想。我在培训开场白的时候,常问到一个问题,“我们在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遇到的前三大障碍是什么”,多次试验后总结出来的其实是两个:一是年轻工程师的经验如何快速积累和提升,甚至不用时间、实践而直接获得;二是如何在研发实验室能把用户处可能的问题激发暴露出来,且不必花费太久的时间和太大数额的金钱。
这两个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按照常规思维,这两个无一例外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知识经验和机器的老化运行都需要时间,正可谓“路遥方知马力,日久才见人心”。而时间是做企业的人最不能忍受的成本,等下去黄花菜都会凉。由此亦分析下研发管理和技术包括的内容,并由此推理出我们的具体操作方法。
技术也好,管理也好,要做好就须注意三部分内容,思想方法论、知识、信息;这里先有必要解释一下知识和信息的区别。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技术规律,比如某片IC的VDD是5V±0.5V,超了片子就会不正常工作或烧毁,这是知识,是不变的客观现实;这个片子在中发电子市场和一级代理商手里的价格差了三块钱,这就是信息,信息是会变的,也不需要技术背景,只要是个正常人,接触过就应该会的。
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信息都是需要时间的,没经历过遇到过,就不会想象出会有这有那的问题,但经历了就又很简单。比如某机器的结构,里面易积水,在海边应用后,底板上的水漏不掉,腐蚀严重。后来的设计在底板的最低位置打俩孔就解决了。虽然不难,经历后又苦笑自己的愚蠢,但没经历却又真的不会想到。
知识和信息是浩如烟海,难以穷尽的,不要妄图在这方面有什么快速的突破,客观规律是没法违背的,拔苗助长的效果是不行的,让一个23岁的青年具有63岁老人的经验,这孩子的命太苦了,23岁的心灵要承受60年的沧桑,还是算了吧,可能也做不到。这时候,方法论就可以登堂入室了,它既可以让青年人保持青春,但又能随时得到各种难题的解决方法,因为在别人学习如何向人讨鱼的时候,他们学的是如何钓鱼。
方法论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是建立在常识和自然规律基础上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指南。听起来比较绕口,大道至简的道理往往是比较深奥难以理解的,见谅见谅。其意义就是跳出技术的细节,从常理上去判断。您能吃2碗米饭,现在强塞给您3碗,或只给吃一碗,会如何?多了撑坏,少了饿坏;就是的阿,那您凭啥IC的电压电流就得超出额定电压范围阿。如果非要总结的简练一点,就是要学会类比。据说善于类比的孩子,智商都比较高,也有人建议,招聘时候优选善于作类比的工程师,技术一般会做得好,不要只看所谓的经验,招些资深的傻子和呆子,此言的价值和效果我无从考证,但善于类比无疑是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招。
大道之理皆通于自然。老子流传已久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皆与自然之理相通。《明朝那些事儿》里讲到潘季驯,这是位科举出身的水利专家,在他根本不懂任何水利的时候,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他让民工把黄河河道收窄,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本来就泛滥,收窄河道是不是嫌泛滥的轻阿?其实不然,潘先生发现水道泛滥乃水底沉沙所致,收窄河道后,在收窄部分就会水流速快,水流而沙去,自然就把泥沙带走了。其后很多年,水利工作者曾经有段时间发表了颇多的专业文章,将此作为他们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