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施开发某一具体产品时,既会涉及到原料配比、组织结构、规格参数等工艺技术的把握,同时,也会涉及到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外观风格等流行元素的应用,这需要科技与时尚的有机融合,但企业推出的新型产品常常是过分追求某一方面,如强调多组分的配比、复杂的纹样设计、单一高新技术的应用等,而往往忽略整体的实用性、协调性,尽管花费了很多心思和功夫,但最终的产品却是不尽人意的。
过分追求原料组分的多元化
前几年,在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开发时,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博览会及专业会议,还是杂志、报刊等媒体都会强调:“国际针对新型产品开发的原料呈现多组分趋势,国际运用到产品上的纤维种类已达5-6种、甚至7-8种,而国内一般为2-3种。”因此,在这种概念的灌输和引导下,更多的国内企业在原料多组分上下功夫,形成了为多组分原料而开发多组分的产品。多组分产品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通过原料性能的互补优势,提升产品性能的;但是另一方面,多组分产品在后道加工,如:纺纱、织造及染整等每个工序中,都有可能因为原料的混合而带来工艺的改变,要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体现最佳的性能,后道加工和工艺要具有更加科学、成熟的技术支持,这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若是技术不完善,有可能就会得不偿失,也就失去了产品开发的真正意义。
原料的环保相当于产品的环保
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经常会出现对原料运用的偏差,认为只要用到的是环保原料开发的产品就具有了环保性,因此,在最终对产品的描述中也会过分强调此产品的绿色环保概念,尽管目前整个行业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致的共识,但在仔细审核之后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环保纺织品即生态纺织品,是指符合环保和生态指标的纺织品,一是原料生产及产品加工过程安全和环保;二是纺织品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符合人体的健康要求;三是纺织品废弃后应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从原辅材料的达标,到染整加工、染料及助剂的选择,及最终成品的检测等每个环节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由于每个国家和每个机构对生态纺织品的认证仍有细微的差别,针对生态纺织品的认证也极其复杂,目前对原料的种植、饲养、及生产过程等主要还是依靠企业自己申报,仍以最终纺织品残余量的检测为主,但绝不是国内多数的企业所宣称的:凡是采用了有机棉、有机麻、有机羊毛、环保纤维等开发的产品,就是环保、生态产品,这一方面与我国关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与检测手段滞后和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对生态纺织品的认识水平有关。
原料的功能性相当于产品的功能性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具有抗菌、易去污、易护理、舒适性、保健等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功能性纺织品的标准制定、检测认证工作相对滞后,因此,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功能性纺织品也是鱼目混珠,千差万别。另外,由于我国纺织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跟风现象极为严重,即在出现一种新型纤维或新型技术时,更多的企业会蜂拥而至、竞相尝试,一旦风潮过去,或遇到一定的技术难点时就会放弃,这种骤冷骤热的现象也导致了所用原料功能的过分夸大。比如,近两年比较热的竹纤维产品(分为竹原纤维和竹浆纤维两类),竹原纤维未经处理时,具有抗菌性,是因为其中含有某种可抗菌物质,但该物质易溶于酒精溶液,不耐染整加工,也不属于纤维的组成成分,而竹浆纤维本身没有抗菌能力,因此,单单从原料的角度出发,添加了这两种纤维产品很难称得上具有相应的功能性;具有“黑钻石”美誉的竹碳纤维,具有超强的吸附和除臭、自动调节湿度、抗菌防霉、保健等多功能,最终加工的产品是否具有此类功能,主要决定于竹碳的多微孔结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