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资源网

您的位置:项目管理资源网 >> 新闻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年收入多少?

2011/8/9 10:25:50 |  4623次阅读 |  来源:网友转载   【已有0条评论】发表评论

作者蔡慎坤撰文认为:中国的“中产”仅相当于世界的“脱贫”水平?或者是亚行认为中国人“脱贫”即“中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 o.4———聚焦民生》。报告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

报告将中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恩格尔系数上下限界定为0.3到0.373。报告表示,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年均增长3.8%。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较大,分别达到了46%和38%,但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就一定大。

报告还表示,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虽然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从2005年开始低于了60%,但仍在50%以上,所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而中国城市高收入阶层的比重呈缓慢增加趋势,仍未超过10%。

不过报告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突破50%,在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曾有一份类似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中产阶层成长的黄金期,中产阶层估计已达到全国人口的23%,也就是3亿左右,而且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一般认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应该属于中产。

无论是中产阶层还是中等收入阶层,究竟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抑或是年收入多少才能跻身这个中等收入阶层或中产阶层?中国社科院并没有给出一个参照数,其实世界各国可能都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中产阶级”这个本来就虚无的概念,每个国家或机构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创造出不同的标准。

2010年亚洲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称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为8.17亿。它采用的指标和马丁.拉瓦雷差异不大,即每天消费 2—20美元的人群。亚行把这部分中产阶级又划分为“底层”、“中层”和“高层”三类。报告认为中国有3.03亿属于底层中产阶级,另外5亿属于中、高层的中产阶级。

2008年世界银行在《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最新贫困人口测算数据》中把原先的1美元贫困线标准修订为1.25美元。在亚洲银行看来,每天消费2美元就是中产,而在世界银行的标准中,超过1.25美元才刚脱贫,中间的“差价”仅为0.75美元(约人民币5元)。难道中国的“中产”仅相当于世界的“脱贫”水平?或者是亚行认为中国人“脱贫”即“中产”?

以北京的消费水平为例:一个人每天上下班乘公交车需要2元钱,就算剰余的11块钱只用来对付一日三餐,平均每餐不到4元钱。这还不能乘坐单程2元的地铁。如果每天消费2美元也算中产,这样的中产能拉动多少消费?这样的中产还停留在什么阶段?

中国财政部表示,个税法修改后,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这就意味着有约6,000万人不需要缴纳个税,只剩下约2,400万人继续缴税。此前,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获得通过,个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从9月1日起施行。

中国财政部的说法传递了两个信息,一是中国只有8,400万人的工资在2,000元以上,二是中国只有2,400万人的工资在3,500元以上。按照8,400万人工资超过2,000元计算,这个数量大约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6%。

财政部关于纳税人口数据的权威说法大体上能够反映中国人的收入结构状况,

按13.39亿人口计算,全中国仅有约1.8%的人工资每月在3500元以上,这说明绝大多数人收入很低,收入高的只是极少数人。所谓的中产阶层又如何能占城市人口的37%呢?

英国诺丁汉大学终身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撰文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邓小平生前提出的,相反,中国社会群体和地区间的收入差异已是领先于世界,中国面临着一个局面就是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差距就越大!”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

“项目管理生根计划”
企业项目经理能力培养和落地发展方案下载>>

分享道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于1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0条 】
网友评论(共0 条评论)..
验证码: 点击刷新

请您注意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项目管理资源网新闻评论发表的作品,项目管理资源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