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采访汶川地震,有机会追访到温总理。他在回答的时候,顺带提了提媒体,希望媒体这个时候“这段时期,应该说是最困难的时期,如果说前一阶段,任务重大紧迫,那么这段就是繁重艰巨,而且时间会很长,很多矛盾问题会暴露,时间久了,群众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作为记者,要给予理解、同情的同时给政府时间 。”我记得,他的眼神那一刻很严厉。只是我没有时间深思怎样才算不添乱,所以马上追问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比如豆腐渣校舍,如何防治贪污以及民间组织的救灾角色(附:闾丘露薇老师当年采访全文)。
汶川地震因为校舍安全的问题,所以比这次要敏感的多。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学生家长依然属于被敏感对象,要接触到他们很难。去年去映秀采访,其实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半夜还是被查房,显然当地对于媒体还是处于很紧张的状态。
那次采访,我呆了一个多星期。开始报道灾情,但到后期在我看来,媒体的作用应该是查找不足,关注被忽略的人和事,积极反思,要做的事情很多:建筑安全、资金物资发放、遇难学生善后等等。
我还记得最后一条新闻是关于紫坪铺大坝的安全性问题;当时有一些学者认为,地震对于大坝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后接到通知说需要离开了。其实那个时候,我也觉得确实可以离开了,因为太多想要关注的话题都无法跟进。
也许,在我眼中关注这些属于善意积极有建设性,在有一些人眼中这属于添乱。
不同的媒体,因为关注的角度不同,因此可以给受众提供更全面的报道,可以让受众有足够的消息来源自己来还原和拼凑对灾情的了解,判断救援工作进行得是否理想,政府的表现是否称职。设想一下,如果媒体不告知大众:校舍建筑存在的问题,哪些灾民还没有救灾物资等等,政府如何有进步的机会?
但是,如果媒体对于灾情的报道是在统一的口径和要求下进行,那再多媒体在现场也没有太大意义。就好像每年的两会,各路媒体齐聚大会堂前,抛去同质化的那些,其实所剩无几。
撇开口径,媒体自身足够专业吗?
看到有的媒体人对于网络上对媒体的批评很不理解,其实可以平常心一点。
媒体水平参差,这是现实,一家或者几家高水准媒体,无法为中国的媒体背书。媒体人到前线的辛苦,那是这份职业包含的风险和付出,不是让别人理解自己的理由。如果受众有一天,只靠最终成稿的文字和图像以及声音来判断媒体的高低,那是媒体人的幸事。
如果媒体人自己对于网络上的批评总是耿耿于怀,着急辩解,那换位思考一下,就应该明白为何有的官员会觉得媒体在添乱。其实有批评的声音是好事,要消除这些批评的声音,需要依靠最终的报道,不要总是用“阴谋论”揣测别人批评的动机。不要忘了在中国,媒体或多或少属于公权力的一部分。而且,我还是觉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后,说说关于穿婚纱报道:发生突发事件,马上拉着摄影报道,这是敬业,但是身穿婚纱出镜,这是不专业。其实很简单,做一条新闻,配上音,自己躲在镜头后面,不也完成了报道任务了吗? 当然,最终能否播出,和台领导有关,和记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