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就是合群的人,企业家也应该是合群的人,因此企业家应该是君子。
那么,君子何以合群?君子是靠什么样的品质将不同气质、能力的人联合为一个稳定的群?儒家经典对此有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只要你知道怎么读,儒家经典其实也是最好的企业管理经典。在笔者看来,儒家经典形塑的君子至少具有三项最为重要的品质:德行、治理技艺、威仪。
让我们重点来说说君子的德行。中国人臧否人物,喜欢说某人是君子、某人是小人,差不多都是从德行的意义上立论的。君子一定是品德高尚的人。没有高尚的品德,即便能力再出众,也不足以成君子,也没有能力合群。
“君子”一词在中国一出现,德行就成为其标志。中国人关于君子的最早讨论,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那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我们讲中国历史,也大都从这个时代讲起。尧舜时代,中国的教育就起步了。《舜典》记载,帝舜委任夔主管天下之乐,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胄子就是君子之子弟。
中国古代的君子相当于欧洲的贵族。今天,很多有钱人花大本钱送自己的孩子到英国的贵族学校学习贵族风范,这当然不错,不过,他们似乎忘了中国本来就有自己的君子传统,它毫不逊色于欧洲的贵族传统。而对中国人来说,成为君子的难度一定小于成为英国式贵族。
回到夔。帝舜其实是让夔同时承担两项工作:管理乐舞,并以乐教教育君子之子弟成为合格的君子。在古典社会,君子均习乐舞,并从中接受品德养成。帝舜让夔通过乐舞,养成君子之弟子具有四种领导者之德行:“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这是君子最为重要的四种德行,其实也是企业家最为根本的四种德行。一个人要做好一个群的领导者,首先应当具有这四种德行。大体而言,这四种德行的前两项是对人的,后两项是处理事务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德行的描述方式:圣贤把两种不同的倾向予以中和。
领导者首先需要正直。你管理着一群人,这群人能否低成本合作,是否愿意共同生活在一起,取决于你能否让每个人得到他应当得到的:有能力者得到提升,做坏事者遭到惩罚,不多也不少,让当事人和别人都心服口服。这就是群体的正义。为此,你自己必须正直。正直不妨碍温和。在与人交接时,你应当温和、温厚,让人觉得温暖,温暖能够拉近你与人的距离。即便你惩罚一个人,也要让他感觉到温暖。对领导者来说,这很重要。
“宽”的意思是宽简。与宽相对的是苛细,苛细的管理者试图控制下属的一举一动,以至于让下属觉得窒息。这种领导者很累,也让下属厌烦。高明的领导应当宽,只管重要的,给下属以充分的创造和施展空间。宽的前提是尊重下属,信赖下属。不过,宽不能变成放纵,所以,宽的同时要“栗”,庄栗,严格。我信赖你们,放手让你们去干,但我会严格考核你们的绩效。
领导者必须“刚”。刚就是果断,不优柔寡断,敢于做出决策,这是领导者的责任。领导者不刚,群体就可能渡不过难关。不过,刚可能失之于虐,酷虐。性格刚强的人很有可能对下属过于严厉,压榨下属。所以,圣贤警告,若你性格刚强,应当特别节制之,不要变得酷虐。
领导者还应当具有删繁就简的能力。“简”的意思是疏略、简括。面对繁杂的事务,能够抓住重点,不用花费多大力气,就可以把事情处理好。不过,简可能失之于“傲”。傲就是自满,蛮不在乎,毫不在意,其结果很可能让事情变得一塌糊涂。
皋陶扩展了君子的德行,提出“行有九德”,核心仍然是上述君子四德。
到了周代,中国文明更加成熟,贤人、智者对德行有更深入的思考。《周语·国语中》中有不少段落记录了关于君子之德的思考、讨论。其中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