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 文/崔鹏
约了朋友吃饭提前到达地点,但找停车位用掉一两个小时,相信很多车主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的车主。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北京市共有机动车561.3万辆,停车位总数仅有282.3万个,停车位缺口达到50%。作为高频刚需的停车体验却一直很糟糕,于是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人们也盯上了它。
有车一族的标签就是消费能力强,获得大量车主信息,开拓汽车后市场服务,抱着这些美好愿景,停车创业的玩家们越来越多。
方法各异,难度不同:
现有做停车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私家车位共享、停车位信息收集、停车场管理。前两种目前尚无较好解决方案,第三种虽有较高可行性,但未来前景仍很模糊。
丁丁停车做的是用智能地锁来实现车位共享,用户通过APP遥控其升降。它需要与大型地产企业和小区物业谈判,为停车位铺设地锁,定位车位,计算停车时间,提供车位共享和充电功能。
这类软硬件结合模式的问题在于,智能地锁的成本比较高,后续升级费用也不小,还要协调停车位拥有者与管理方的关系,推广起来难度很大。
而且,做停车生意最重要的是卡入口,共享停车位的模式不太靠谱。小区内长期固定的停车位需求,在小区内部就能消化,根本不需要互联网去连接更大范围。
PP停车做的是停车位信息收集,在APP上提供空余车位信息和支付停车费功能,主要依靠地推团队来获得基础数据,满足的是即停即走的需求。
这类项目操作难度非常高:车位信息需要实时更新,要做大量线下信息采集工作,模式太重;路边的停车位大多处于政府管控之下,创业公司能拿到的数据很少;目前大多依靠算法,只能提供模糊的停车状况;采用第三方众包方式得来的虚假数据很多。
总之投入产出比太低,收益很少不适合互联网公司做。“除非有特别创新的模式来降低线下成本,提高获得价值,不然做不起来”有投资人对志明表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知名的停车软件Park me采取的是P2P的方式,居民将私家车位或可停车的其他车位分享出去。但它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停车场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对智能停车公司的开放态度,后者能够及时获得大量停车资源和信息。在国内则不具备类似的土壤。
其他家还在混战有人已经拿到充足弹药:
国内现有可行性较高的是做停车场,停车场本身已有全套的管理流程,且出口只有一个,便于管理和收集信息。
ETCP是这个模式比较领先的玩家,具备不停车电子支付停车费系统,基于车牌识别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车主关注微信公众号或安装APP,注册车牌号码并绑定银行卡,即可实现不停车自动缴费。
某位看过停车案子却没有下文的投资人对志明表示,做智能停车项目非常烧钱,要买很多设备,线下资源的收集也很繁琐,属于重资产模式的创业项目,所以创业者对融资的需求度很高。
而ETCP在今年6月宣布拿到5000万美元A轮融资,它的一位投资人私下对志明表示,在ETCP拿到高额融资后,无忧停车等一堆和它模式类似的创业公司就基本没机会了。
所以战斗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么?并不是:
ETCP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1.硬件设备的昂贵成本无法避免,数据竞争能力较弱。志明在线下了解的情况是,采用ETCP方案的停车场,单条车道的改造成本(摄像头+杆等)在3-5万元左右,平均一个停车场(两进两出)的改造费用在20万左右。同时公司的1000多员工,每个月的人力成本也在数百万以上。
极高的线下成本,又不参与停车场收费分成,ETCP将盈利的重点都放在了汽车后市场。但某专车公司负责人对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