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用品有限公司的门店内,总经理蓝龙印向记者展示着一款一分钟出650片平面口罩的高速机运转着的视频。他的公司原本主营U形枕、抱枕等家居用品,疫情使得其公司主打的非必需消费品国内市场萎缩,外贸生意也下降了50%。从今年3月起,他和几个朋友花几百万元购置了机器,开始生产一次性平面口罩,两个月共生产2000万元货品,出口到韩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赚了几百万。之后他又将赚到的钱转投N95口罩生产。
蓝龙印将生产口罩称为“和时间赛跑”,他说,在义乌,像他这样转行生产口罩的厂家至少有几百家,但不少厂家行动晚了,90%亏钱。对此,张玉虎也认为,只有一部分人能将防疫物资出口生意做好,这一转型并不具普适性。
张玉虎更看好的是外贸向内贸的转型,即“重拾内贸份额”。他说,商城里的商家们很久以来已习惯了接单、出货、收款这样相对轻松的外贸交易形式,不大愿意做内贸,因为内贸需要备现货,还涉及退换货的问题。陈铁军也指出,备现货就需要垫付资金。做内销还需要去开拓商超、电商等渠道,且日用消费品在国内并非是空白的蓝海市场,竞争会比较激烈。
为挖掘国内市场,今年3月起,义乌市政府和商城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派出20个招商组招引国内采购商,在全国重点城市和二级市场还推出“市场万里行”活动,举办对接会和新品发布会等。
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是国际商贸城内一家雨伞产销企业,过去,产品主要销往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国,因为疫情,今年开始扩展国内市场。公司董事长张吉英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外贸和内销产品的要求完全不同。像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客户,喜欢的产品底色是偏深色系的,如果有花形图案,则青睐鲜亮奔放的图案,但国内客户对此很难接受,更喜欢小清新、简约一点的设计。
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看来,疫情将导致未来外需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性衰退,因此义乌市场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上,做到国际国内两市场兼顾。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赵春兰的一次调研中,她了解到很多以外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接国内订单,还在于国内的市场价格难以使生产企业获得应有利润。比如说,一顶帽子的生产成本可能40~50元,在国外卖到一两百元,但因为国内不少人没有戴帽子的习惯,品牌商给到生产商的生产加工价格只有10元到20元,国内不少消费者不愿为帽子付出较高的消费。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宗胜认为,在转内需的一段时间内,义乌小商品依然要保持低价的优势。随着产品质量和国内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小商品的价值才能有进一步的彰显。
试水电商与直播的坎坷路
2014年,陈爱玲发现,店铺生意不如以前好了,年交易额由巅峰期的1000万元降至800万元。她将生意滑坡的原因归结于电商的冲击。由于自觉年纪大了,她一直没有开网店,“网络时代使市场变得更加透明,90后的年轻人可以在跨境电商平台上直接和采购商对接,再找工厂代工或者自己加工,一些量不大的采购也可以在电商平台解决,线下价格优势也不明显,导致了一部分分流”。
义乌市市场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樊文武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整个义乌市的电商起步并不算晚,该市跨境电商的发展在国内也处于第一方阵,仅次于深圳。但问题在于,义乌市从事电子商务的群体和小商品市场的从业主体重合度并不高,“电商从业主体还是更多在小商品市场外”。
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贾少华的观察中,大约2009年,随着电子商务的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