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展可说是企业所有部门中,角色地位受到环境变迁影响最大的一个部门。企业组织对于研究发展功能的认定,也随着环境变化,产生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观点。Roussel, Sead, Erickson (1991)的研究,将研究发展功能地位的演进历程分为四个世代,而其中每一阶段的演进,都代表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经营所起的重大关键作用。
所谓第一代的研发管理,并没有明显的策略目的,研发与当前业务没有直接关连,研发活动主要由科学家与技术专家主导,企业高层不参与研发相关的决策。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一般将研发视为可有可无的行为,对于研发支出采取成本控制的方式,也不期待研发成果对于当前营运可能带来显著的贡献,因此研发部门必须每年都要主动向企业争取部门预算。
另一方面,研发部门本身对于研发活动也没有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研发主题选择大都由技术人员自主决定,没有明确的商业化动机,研发成果的评量也都以技术产出指针为主。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代研发管理是一种极为初阶的管理活动,组织仅能认知研发活动的专业性特征,但尚未体认到研发活动对于企业营运的重要性与关连性。
基本上,第一代研发还属于组织内的特殊活动,是一种行有余力的额外性尝试行为,但有时这种不受体制内限制的研发也能产生惊人的成果。例如,早期AT&T所属的贝尔实验室曾发明晶体管,并引发电子产业的新革命。不过,由于第一代研发之创新活动经常与企业经营策略相脱节,因此纵然产生重大创新,研发成果往往也未必能为组织所利用。AT&T的营运并未受益于晶体管的发现,反而日本新力公司利用晶体管来微小化许多家电产品,后来成为消费性电子产业的领导厂商。
当企业进入第二代研发管理的观念时,研发与业务逐渐产生连结关系,不过大都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而研发部门被动的配合。组织仍然采取功能性分工,不过与业务目标相关的研发项目,也开始采取矩阵式的管理方式。研发活动依据项目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绩效评估与管理方式。例如,基础研究的目标与方向,仍然由研发专业人员自行掌控,并无正式的项目管理,绩效衡量也以同僚评估与技术指针为主;但在应用与产品开发的部分,目标、预算、进度等都需要与业务部门共同协商决定,采取较为严谨的项目管理,并以比较明确的经济效益指针来评估研发活动的绩效。
在第二代的研发管理阶段,虽然企业已将研发纳入营运活动的一部份,不过研发活动仍以配合公司经营方针为依归,研发创新成果并不被视为竞争优势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研发在组织内仍属于功能性部门的地位。一般在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或采取技术跟随者策略的企业,大都采用这种第二代的研发管理观念。例如,钢铁工业就属于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因此中钢公司技术部门的主管就很少能够被升迁为总经理。虽然中钢也有从事基础研究与新材料开发的研发活动,但技术部门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支持业务部门提出的新产品开发计画与生产部门的各项制程改进需求。
而第三代研发管理将研发活动纳入整体组织的策略架构之中,因此研发活动就有比较明确的策略目的,研发也与企业发展呈现紧密的关系。技术创新成为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采取跨部门的矩阵组织来从事创新活动,对于重要的创新项目,也会采取独立项目小组的方式,超越部门本位的限制,由公司高层来直接领导重大的技术创新活动。研发创新活动融入企业整体的流程作业,研发部门与所有其它功能部门的关系极为密切,技术创新成为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研发部门的地位大幅跃升,能与业务与生产平起平坐。企业投入于研发创新的经费大幅增加,不过同时也更加重视研发成果的绩效评估。依据企业的经营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