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者,自然更谈不上国家刻意的支持保护对象了——任正非甚至拒绝了中央电视台为其颁发的“年度经济人物”奖。
有人说华为的胜利,是民营资本的胜利。那么我们看看华为成立伊始时注册的两万元资本,就会知道资本在华为的成长中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行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任正非当年仅派一名副总去接待罗奇率领的大摩投资团队,搞得罗奇很不开心,却不知在任正非的心中,理想的企业从来不是靠资本运营而变得强壮的企业。
更有人认为,华为的胜利,是和其财务不公开、国家银行的低息贷款支持等金融因素分不开的。其实随着华为走向国际化,在其网站上看到明明白白的财务数字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也有人说华为的胜利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结果,但照此推理,劳动力同样低廉且高科技人才环境、软件人才环境不必中国差的印度等地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华为呢?况且在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市场上,劳动力成本显然不像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那样占有企业成功与否的主导地位。
那么,华为的胜利,到底是谁的胜利?
鞋商的故事
2004年,在西班牙的埃尔切市发生了一件源自当地华人鞋商的对华骚乱事件。由于埃尔切是西班牙、甚至欧洲的鞋子设计、制造重镇,所从九十年代起逐渐引来很多中国华侨在此落脚、开设鞋店。中国人卖的鞋子价格便宜、服务周到,商店营业时间又长,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的开张营业,引来很多消费者在中国人开的鞋店里消费。长此以往,西班牙当地的经销商和店家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于是,在该年四月,终于爆发了针对中国人所开鞋店的骚乱事件。当地人攻击中国商人,烧毁了中国人的店铺和仓库。据媒体报道,当警方接到报警赶到闹事地点后,甚至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直到仓库烧得超不多了才开始出手收拾残局。
这个事件当时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因为它基本上是近年来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在试图融入、甚至引导全球化经济环境的过程中剧烈爆发的一次摩擦,非常有代表性。
如果我们思考西班牙华侨鞋商在市场上的胜利,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探寻过程。西班牙的华人鞋商靠的是什么在西班牙这个传统的制鞋大国中取得一席之地,其发展趋势甚至激怒了本来的市场主角呢?
我们可以排除的是,华侨鞋商的胜利不是资本的胜利,很多中国人初到欧洲的时候都是一穷二白的状态,他们从第一家小超市、第一家小饭店,甚至从做劳工开始,慢慢积累起自己的事业和财富;同样可以排除的是,华侨鞋商的胜利也不是、至少不单单是廉价人力的胜利,在西班牙,从来不乏从诸如土耳其、阿拉伯半岛、甚至北非汇聚而来的廉价劳动力;当然,华侨鞋商的胜利更不是产品质量和精工细作的胜利,中国产品销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靠的从来都不是优良的品质;至于经营策略、市场策略、管理战略等等MBA课程上的词汇就更加谈不上了。
那么,西班牙华人鞋商的胜利是谁的胜利呢?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就会捋出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
比如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鞋商卖的鞋子价格便宜,而其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人工成本大大的降低了,包括工人的成本、店员的成本、甚至鞋商自己的利润空间也被和众多成本一起压缩了。在传统的欧洲,人力的价格向来是比机器的价格昂贵的,享受人力的服务基本上是一个奢侈的愿望,整个社会都遵循这样的价值观和利益准则。换句话说,整个社会都公认我们买的鞋子的价格里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给鞋店里的售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