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只有这样售货员才能有足够的工资去参与到这个社会的经济循环中去,比如才有钱去付给她下班时的昂贵的出租车司机;而出租车司机也才能够有钱去在下班后在广场的喷泉边喝一杯昂贵的咖啡等等。在这个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引起整个社会经济分配的失衡,而这种平衡也是西方社会用了上百年才形成的,它已经进化为一种传统价值观,同样也是利益分配准则。
而中国鞋商,显然是用另一种价值观打破了这个平衡。中国鞋商们认为,我们可以少挣一点,只要慢慢来,我们不乘出租车,我们也不在喷泉边喝咖啡,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总会形成财富的。这样的价值观和身体力行,显然轻而易举的打破了原本的社会利益分配平衡。
比如我们再看另一个重要因素——服务。西班牙是出了名的生活悠闲的地方:每天中午不能少于三个小时的午休,每天下午必须坐在一起吃Tapas(当地小吃),周末绝对要和家人一起度过而非加班工作。这样的生活观已经变成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没有人抱怨鞋店周末不开门,没有人抱怨中午不能买东西,这已经是理所应当的一部分。
而中国鞋商的出现显然也打破了这样的平衡。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为人、经商之道,历来都提倡“勤奋”、“上进”、“进取”,并且绝对的以此为荣。中国人开的店铺一天二十四小时营业,周末节假日从来不休息,人们随时可以走进去消费。同样,西方人严谨的服务价值在中国人这里也被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所打破了。在西方,任何一项服务都要明码标价,含糊不得,但是中国人讲究“和气生财”,能够免费而为之的就为之了,只要大家“和气”就好。
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因素。比如在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市场上,往往不存在价格和质量的平衡,质量基本上处于不需要考虑和动摇的绝对优先地位。正因为这个价值观,才诞生了诸如瑞士手表、德国机械之类的优质质量的代名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历来都存在“一分钱一分货”和“便宜没好货”之类的说法,表达的恰恰是价格和质量之间的某种取舍和均衡。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括西班牙的中国鞋商在内,中国日用品的畅销全球正是这种“价格换质量”的思路的结果。
当然与此同时,另一种现象是西方人对“中国制造”的质量的诟病也恰恰是在他们享受了低廉的价格的同时,又不愿改变传统的、默认的质量至上的价值观的结果。在中国人看来“一分钱一分货”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事情,在一般外国人看来却觉得是一种缺陷和诟病。
至此,我们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当我们探讨西班牙中国鞋商的故事的同时,我们发现频繁出现在我们的叙述和讨论中的,不是“资本”、“管理”、“策略”等等经济词汇,而是“文化”、“价值观”、“传统”等等。
这是多么有趣的发现!让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竟然是“文化”、“价值观”这类貌似虚化的因素!
难怪西方人说“中国威胁论”,可以形成威胁的,并非军事武器,因为武器可以购买可以制造;也并非管理和策略,因为管理和策略可以学习可以获得;相比之下,文化是最有威胁的,因为面对一个陌生的文化的时候,人们难以理解,难以学习,难以获得,更加难以抵抗。
华为的胜利
好了,让我们看回到华为。你会发现,所有西班牙鞋商经历过的,华为作为一家高科技巨头同样经历过。
当西方巨头们认为,我们的研发成果值一个天价的数字,我们技术人员的头脑和经验配得上每晚五星级酒店的时候,华为用另一种声音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如西班牙鞋商一样,不乘出租车,不在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