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相差太远还没有修订,对于一些新的业务,老流程不适合了也没有人改,业务部门等不及了就自己搞一套,另立山头,也不管是否符合公司的体系,直接挑战公司的权威部门(通常是9000办),权威部门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也就作打鸟状--睁只眼闭只眼。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尤为典型,法制建设总是滞后于社会新业务的发展,经常以司法解释对付之,实在对应不了就象对付传销一样把它强制毙掉。企业的管理者也如法炮制,上头一压下来就不顾实际的加大打击力度,导致底层人员怨声载道,干群关系极不融洽,到最后干脆溜之大吉—不干了。
五、质量管理部门的定位
难道质量管理就是吃力不讨好,专门得罪人的部门?管理者的定位就是服务,毛主席早就说过共产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也是一样,研发的质量管理人员要为研发服务,前提是要把研发业务搞清楚,然而通常情况下质量管理人员又搞不清楚具体的研发业务,研发各业务部门才最清楚具体的研发业务,这就要对研发质量的责任部门/责任人进行定位了,事实上研发各业务部门/主管才是研发质量的责任部门/责任人,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专业的行业管理者,质量管理部门要为业务部门提供质量管理的各种方法和工具,而真正的质量责任人是谁做事谁负责。这样一来,企业的研发质量管理者就把一大堆质量管理工具、方法向研发人员宣贯、培训,似乎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研发人员的质量意识还是没有提高,效果还是不好,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质量管理部门都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原来有一帮人搞制造质量的管理,就让质量管理向上延伸到研发,可惜你让搞制造质量管理的人去管研发质量,就象让卖药的去做广告,什么广告都有一股苏打水的味道。研发业务的多变性、不确定性、创新性本身就充满变数和风险,如果用管制造质量的思路去管研发质量注定要管死,有些聪明的企业就从研发人员中抽调业务骨干来管质量,并树立起质量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就是质量管理部门具有在必要的时候向公司老板直接汇报的通天大道。
六、如何构建研发质量管理体系?
怎么样才能构建好研发的质量管理体系呢?首先必要把ISO9000的质量管理程序层层落实到研发的各种业务流程中,要构建一套优秀的产品开发流程并不容易,优秀的产品开发流程具有如下6大特征:
>>清晰的层次结构―――可管理
>>明确的阶段划分―――可控制
>>明确的阶段交付―――可衡量
>>统一的术语定义―――易沟通
>>明确的角色职责―――易分工
>>明确的绩效指标―――易评价
只有当研发流程变得很优秀的时候,我们的研发质量才有管理的基础,还要把研发质量管理的活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融入到具体的产品开发活动中,否则质量就会变成质量部的事,而质量部又负不起这个责任。比如,设计评审是质量控制常见的措施之一,而企业在设计评审中存在的典型现象就是:评审抓壮丁、先开科普会、再开批斗会。评审会经常找不到人参加,只好抓壮丁,抓一个算一个,但经常是能做主的抓不住,来的人又做不了主;评审会上才看评审材料,试想,开发人员几个月呕心沥血搞出来的东西,评审会上只分钟就能看明白?所以项目经理一上来要先给大家来一场科普,与会人员才搞的明白(也不一定能搞明白),搞明白了当然就可以批斗了,这样的评审对项目组来讲苦不堪言,长此以往,项目组就会千方百计的逃避评审,或者应付评审,项目偷跑是经常的事。
是不是流程体系、质量体系构建好
了,产品质量就一定会好呢?不一定。流程、制度都是纸上的东西,最终需要人来操作,人的业务技能、职业素养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当然这不是今天要谈的主题。很多企业在推行质量管理感到困难重重,常用的一招就是加大考核力度,为此设计了相应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期望通过考核的牵引来保证推行的力度,我们曾遇到一集团公司的考核管理,集团公司有很多职能部门分管各事业部,分管部门为了工作好推动,都制定了相应的KPI来考核事业部,而事业部为了完成任务又会把指标分解下去,这样层层分解的指标最终会落到干活的部门, 有一事业部下面的业务部门KPI达70多项,问部门经理如何完成这70多项的KPI任务?答日“顺其自然”,因为这么多东西不可控就不用控,就象现在的小孩又要读书,还要补习班、提高班、兴趣班、奥数班一样,到头来干脆离家出走,自个儿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