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合理的确定造价和有利的控制造价,以提高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经营效果。因此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是全过程管理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成本分析
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成本分析等几个部分。
一、工程投标过程工程造价管理
如今的建筑市场已经由过去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等、靠、要,不计盈亏,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指导下的竞争机制。所以,工程招标成为建筑市场的争取任务的主要途径。如今的投标是非常复杂并且很困难。尽管建设部门三令五申“改革、整顿、规范”建设市场,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招投标阶段施工企业造价管理风险分析
1.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如果建设项目风险事件一旦发生,项目风险的直接或间接后果将造成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提高。引起经济风险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四个方面:
(1)项目所需资源的单价上涨。如施工过程中材料单价的上涨和人工单价的上涨等等。
(2)工程设计的不完整、不详细、不清楚,给施工和投标报价带来的风险。
(3)工程承包范围是否清楚,承包内容是否明白无误。不要因为工程承包范围不清楚造成互相扯皮,增加项目的风险。
(4)施工单位在投标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合的施工方案,并根据该方案定出准确的报价,如果到施工时才发现原先制定的施工方案不合理要重新制定,则很有可能造起造价的提高风险。
2.工程量风险:
(1)清单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不符的风险。工程量清单规定招标单位给出工程量清单,对其偏差负责,在结算时调整。但在实际操作中,招标单位为了规避工程量计算错误的风险,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多少范围内比如正负百分之三,不得调整;或者规定有投标单位复核工程量,负责校正,如果在投标阶段不提出,则视为没有偏差,结算时也不调整。这样招标人就把工程量编制的责任和风险又全部推给了投标人。如果施工企业不能摆脱清单责任,业主就可以随时以投标人报价里包含的所有工程风险为由来打压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将不得不额外承担不应由自己来担的工程量风险。
(2)工程量清单缺项的风险。虽然在计价规范中规定:“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设计变更引起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其相应综合单价由承包企业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但承包企业提出的漏项项目往往在投标时就应在投标书中有所体现才易为业主接受和有利于与业主在价格上协商。如果承包企业在审核工程量清单时,没有及时发现漏项或发现漏项却没有向业主提出异议,施工过程中想通过索赔来获得相应的工程款是很困难的,如果想得到一个有利的价格则更难。
(二)防范措施
1.施工企业应有及时正确获得材料的价格,价格的变动趋势及供货渠道的能力。
2.毕业2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施工方案,以避免施工方案更改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施工企业应尽快根据企业本身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制定施工企业定额。这样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时,就可以确定成本价,明确中标后是否获利多少,这样就可以避免为中标而盲目压低投标价,最后才发现工程亏本的现象。
4.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就处于非常不合理的地位,势必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因此承包商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就应该严格的审查把关。
5.风险转移。如果业主通过招投标的固定总价合同的方式将建设项目的大部分风险转嫁给承包商,那么承包商就可以通过固定总价等合同方式将一部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