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最终产品未必能够跟原规格配合。第二个瓶颈是当产品的部件制做完毕后开始进行组装, 那时候会发现部件之间的接口未能依据要求进行接合, 有关部件便需要额外的修改和调整。到组合完成后,产品的最终规格与原设计的规格也有一定的落差。这两个主要的瓶颈是导致科研或产品研发项目超支,延误的主要区域,结果也间接地鼓励技术人员采用三边模式来实现项目交付。
要降低项目延误的风险,让项目能够如期完成,避免延误带来的超支,我们必须调整和改变三边模式的交付方法和思维,考虑如何能够在项目交付过程中避免延误,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技术实施过程,让我们可以“踏着石头过河” ,不用“摸着石头过河” ,让工程能够顺利开展,顺利完结。
今天的科研目标和产品研发项目比较复杂,项目多包括硬体和软体,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技术横跨多个领域。纵然是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要把握整件复杂产品的各种技术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 制定最终规格往往是很大的挑战。任何疏漏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在过程中修改和调整。
既然不能够在项目起动的时候建立完整的最终交付规格, 那么是否可以让最终规格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加以完善和强化, 在施工过程中让科研目标或产品规格能够朝着最终目的逐步完善,达到最佳的质量指标,满足科研目标或产品的初期设计要求。这种完全依赖企业内部总工程师,设计院内设计师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的“封闭创新”模式已经不符合国际上的竞争条件,需要考虑“开放创新” (Open Innovation)或“协作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设计模式对项目成果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改变项目实施过程来解决两大瓶颈的困境。
以开放创新替代封闭创新
所谓“封闭创新”是指任何的创思,发明和创新主要以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或技术部门带领,不考虑融合外部现有的科技、方法和方案。以不断改良和改进的模式带出科研成果或新产品。 这种封闭创新模式往往需要巨额的投资,创新思维局限在小数高级技术人员及专家身上,局限于这批人员过去的经验所定下的固定模式, 对一些崭新的领域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加长研发周期,让创新的含量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而近年“开发创新”或“协作创新”的构思强调外部知识资源对于创新过程的重要性,并要求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加快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速度,是如何能够借用别人的思维、方法、成果和方案结合到本身的项目中,降低科技和产品的研发成本和研发周期,带来更高的效益和利润指标。
任何科研目标或产品,都是经由多个部件或组件所组合而成,每一个主要组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供和满足产品的一些特定功能要求而构建。过去封闭创新的设计模式让高级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于个别部件的设计上。基于最终产品的复杂度,设计人员往往对部分部件的技术方案未能准确把握,导致生产过程需要不断修改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研发初期只能依据产品概念建立项目的目标,其中包括产品的各种功能和雏形设计蓝图。
在传统的研发模式下, 总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会对最终设计进行产品结构分解(Product Breakdown Structure) ,一直到部件或更细的阶段后制定有关规格, 然后采用工作结构分解法 (WBS) 对各部件进行工作分解,评估工期和工作量,技术含量,资源分派等项目基线,但当产品结构分解到部件或更细的配件时,正正进入研发项目的第一个瓶颈。
降低及避免这个瓶颈的替代产品规格规划和部件详细设计的方法是把产品先进行分拆,使成为多个主要组件。组件与部件最大差异是前者能够独立提供一个或多个完整的产品功能, 部件则注重如何能够在组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