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开发的动力模式
从产品开发的驱动力看,企业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三类:需求拉动型、技术推动型和跨职能合作型。
1。需求拉动型,即开始于市场机会,通过市场研究和客户反馈来寻求市场机会,并确定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方案。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市场的需求。海尔集团主张以"SST(即索酬、索赔和跳闸)"市场链为纽带,使企业人人都面对市场,为市场提供最好的产品。1996年,在其他地方声誉向来非常好的海尔洗衣机却在四川市场遭到很多人的投诉,海尔总部派人调研发现,原来许多客户用洗衣机洗红薯,淤积的泥沙影响了洗衣机的正常运转。这本来属于不正当使用的范畴,但海尔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这是客户需要洗衣机有这种功能。于是,他们进行技术改进,在销往该地区的洗衣机的涡轮上做了改动,这样洗衣机就不但能够洗衣服还能够洗红薯。市场的拉动作用使得"海尔"洗衣机在该地区大受欢迎,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2。技术推动型,即开始于技术创新和变革,并确定可以使技术和市场相匹配的产品开发方案。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变革能力使微软公司始终站在全球电脑市场的最前沿,并保持着微软品牌特有的活力。微软公司的研发中心不断为其注入来自全球市场的新观念、新影响,使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变革始终充满活力,不仅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且也适应了各个市场的不同需求。
3。跨职能合作型,即新产品的引进开发是跨职能的,它同时需要营销、运作、工程以及其他职能的合作。新产品的开发过程既不是市场拉动也不是技术推动,而是由职能间的合作来决定,其结果是在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的同时,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来。
无论市场拉动型、技术推动型还是跨职能合作,产品开发的成功都必须满足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匹配的原则。日本精工公司(SEIKO)凭借其快速、灵活的产品开发强势,每个季度都向市场投入几百种款式的新表,然后,公司在采取反馈开发战略,对于那些顾客非常青睐的表,公司就采取挺进策略加大市场投入量,而对于那些无人问津的款式,公司则采取放弃策略,正是对这一原则的忠实执行。
二.新产品开发过程
制造业的产品活动主要包括市场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三个功能。市场管理的职能是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概念,为现有的产品线制定规范。产品开发的职能是将产品的技术概念实现为最终设计的产品。生产制造的职能是选择和构造制造产品的工艺。
新产品开发(NPD)流程涉及了多个职能部门,营销部门识别市场目标、预测顾客需求,研发部门开发新技术并设计产品,生产与运作部门选择供应商、设计制造流程等,这三个主要的职能部门采用了串行的工作方式,前一项职能完成了,后一项职能才能开始。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新产品开发过程包括产品创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流程选择,以及市场导入等一系列活动。
产品设计过程包括产品的需求分析、产品构思、可行性论证、结构设计。
工艺设计是指按产品设计要求,安排或规划出从原材料加工成产品所需要的一系列加工过程、工时消耗、设备和工艺装备要求等的说明。
市场导入则是将所开发的产品引入市场。整个产品开发过程将顾客需求及期望与制造产品所需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产品创意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客户需求,从市场需求中产生并评估一个或一系列"概念产品",一般由产品创意与可行性研究两个阶段组成。产品创意不仅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性的过程,来来源于不同的渠道,例如: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的创新与变革、市场营销部门的市场调研、客户的抱怨或要求、生产运作管理人员的建议、销售代理、供应商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