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本文从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政府监督机构等参与建筑活动各主体角度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仅供参考。
延伸阅读:建筑工程 质量控制 质量监督 质量管理
1 规范项目法人行为
建设单位是一项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以及其建成之后的受益者。它作为项目法人或业主对工程质量影响重大,有什么样的业主,就会有什么样的工程。一定要牢固树立建设单位是质量事故第一负责人的观念,确保其素质,规范其行为。近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甲方”素质较低和行为不规范,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不报建,不办理开工许可的作法,招标中的不合理中标,即任意压级压价,肢解发包工程,代购或向承包商推销不合格建筑材料。尤其是在公有投资的项目上表现的比较突出,孰不知工程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工期、质量、造价三者互为影响,互为联系都有一个临界线,超出临界线就会发生质量、合同纠纷问题,而所有的承包商都是要赚钱的,要追求经济效益,做为开发商要赚钱,承包商同样也想赚钱,如果把工期、造价压得超过临界线,工程质量是没有保证的,而且最终受害人是业主。所以,业主一定要明确自己在保证工程质量中的责任和义务,规范自的行为。否则,工程质量无从谈起。
2 加强工程设计的质量监督
(1)设计人员素质不过关,专业资格认证亟待更有成效地展开。
(2)现实条件下设计单位内部分工协作不够合理,很容易造成错、漏、碰、缺,影响工程设计的优质完成。
(3)设计单位的设计缺少监督。
在我国对于建筑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较为完善,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质量监督机构来监督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这样无异于忽略了质量控制的源头,在这个阶段造成的失误是难以在以后弥补的。所以,政府对设计单位的质量监督和设计单位本身的自我监督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
3 加强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3 . 1 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
建筑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作。对施工企业而言,质量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是否科学、实用、健全,是否与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模式接轨。当前要以宣贯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要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推翻,而是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所以,科学的质量体系应强调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满足标准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记。三是注重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3 . 2 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
质量预控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事先尽可能地找出质量形成过程中所有阶段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一项工程的质量预控,关键是质量计划,此外还应该包括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程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它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或合同规定的专门的质量措施,计划和活动顺序的文件,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已干过的工程项目可引用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法等作业指导书。对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编制的质量计划一般包括5个主要方面:(1)需要达到的质量具体目标值;(2)施工各过程的步骤和部署;(3)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