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权利和责任比开发组多,项目成员对职能部门的忠诚远远超过对公司或项目的忠心程度。一旦出了问题,部门之间就相互抱怨及推诿责任,备忘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字眼:"市场部认为…","工程部的看法是…","生产部觉得…"。
另外,跨部门协作的障碍也来自于文化的不支持。很多公司官本位思想突出,本位主义和官僚主义较严重,各部门做事不关注整体利益,造成跨部门协作的"土壤"不良。
5、不规范、不一致、接力式的产品研发流程;
流程比较粗放、层次不清、不够规范、不具体、不细化、操作性不强等结构化不足的问题在国内企业中比较普遍。流程执行方面缺乏纪律性,比较随意,各自按自己的理解行事,没有一致的流程。当然,很多情况下,流程是由职能管理部门闭门造车做出来的,流程不切实际,或者只是把当前本身有问题的做法固化,不按这种流程去执行,反而是一件好事。
很多公司制定了产品开发流程,但他们的流程只是一些零散的功能性流程(如硬件开发流程、测试流程),缺乏系统性,没有一个联合了所有的职能部门的集成的总体流程,这就象作战时缺乏总体的"作战地图"和"作战方案",导致项目组如何开展工作,各部门如何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统一部署和安排,只能到时候各行其是。加之跨部门协作的机制又不强,导致产品开发流程在"部门墙"林立的情景下运行艰难、接口不畅、漏洞百出。
另外一个典型问题是,流程是接力式的、串行的,运行缓慢,问题留到了后面,造成返工和拖延。在产品开发前面的阶段,除了技术部门以外,测试、制造、维护、财务,甚至市场部门很少参与,导致产品开发偏重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产品的可制造性、可靠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需求考虑很少,产品开发后面的阶段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修改前期考虑不周的错误,甚至要重新设计。
6、项目管理薄弱
尽管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在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普及,但由于相配套的组织机制、业务流程、考评激励措施欠缺,加之研发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涉及面广,研发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也是比较差的。包括时间估计不准确,总体进度计划缺乏完整性,也得不到及时修正;因为职能部门各自制定进度表,计划衔接性差,造成实际工作衔接性也差;进展情况得不到及时汇报,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和手段;对成本目标缺乏关注,也没有有效的降低设计成本的方法;对风险估计不足,缺乏预防措施;资源管理头绪多,尤其是在矩阵结构下,更是无所适从。
产品质量管理尤其薄弱。在源头上,产品需求的定义不准确、不清晰(如客户需求)、不完整(如可靠性需求、可维护性需求);在保证质量的过程控制上,流程本身不规范、不科学,执行不力;在质量控制活动上,缺乏完整的、明确的测试计划和技术评审计划,测试方法和手段落后,测试走过场,技术评审流于形式。
7、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发未分离,缺乏技术研发体系;
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没有解决好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的关系,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是混在一起的,没有实现分离。一方面导致产品开发中要去突破技术难题,加长了开发周期,并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影响产品的成功,另一方面容易片面关注产品开发,缺乏专门的团队和相应的机制保障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技术研发体系的建设,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难以积累和提升。
国内企业技术研发体系的缺乏还体现在没有明确、清晰的技术规划及路标,没有建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流程,缺乏相应的实验和试验体系,缺乏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即使在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中,也极少有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的。企业在经营决策和评价及激励机制方面的短期导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