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体系缺乏的关键原因。
8、缺乏共享器件或者共用零件,缺乏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
中国企业在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方面普遍做得比较差,具体体现为零部件种类非常之多。如各产品和各项目之间往往各干各的,很少考虑零部件的重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缺乏模块化设计,缺乏对共用构建模块(CBB,Common Building Block)的规划、开发、应用及维护。国内一家高科技企业在进行器件归一化工作时,发现在公司各种型号的产品中,100欧姆的电阻竟达12种之多,经过分析,最后归并为4种。
很多企业一开始不重视对研发知识进行积累,前人的经验无法传承,教训及问题无法提示后人,产品开发的效率变得越来越低,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对知识管理重视起来后,又发现要建立有效的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是何其艰难的事情。专家们太忙、对知识难以结构化管理、缺乏评价及奖励措施、知识即权力的传统观念、缺乏分享文化等都是这些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9、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研发人员的职业化素质不足;
研发人员的成长速度滞后于项目的增长速度是中国企业面对的普遍问题,反映了企业对研发人员培养的被动局面,表现为培养手段单一,未建立清晰的发展通道,责权不明确,师傅带徒弟留一手,专业培训不足,对周边工作了解不够,交流机制缺乏,市场压力传递不到位等问题。由于缺乏周边部门的锻炼及轮换机制,职能化组织带来的横向责权缺失,对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尤其不力。
中国企业研发人员聪明勤奋,学习能力强,专业化素质较高,但普遍职业化素质不足,体现为市场意识不足,重功能轻性能,重技术轻管理,缺乏商品化意思,缺乏成本意识,甚至缺乏质量意识。华为公司曾经把研发人员的这些问题称之为"幼稚病",在97年在研发系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幼稚"运动。
10、缺乏有效的研发考核与激励机制;
如何对研发人员进行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是困扰着企业的难题。一家精细化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在推行绩效管理方案时,研发部经理就提出:"做起来是可以,但考得不好,反而起反作用,谁来负责?"由于研发工作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目标难以量化,对研发工作和研发人员的评价确实比较困难。比如说要考产品的市场效益,研发人员会说课题又不是我选的,怎能怪我?再如考计划完成率和错误率,往往越难的项目计划完成率越低、错误也越多,而项目组人员越是辛苦,如果他们的考核却越低,这不是"鞭打快牛"吗?那谁还愿意去做高难度而重要的项目。于是,企业对研发人员的考核在定量和定性之间、在结果和过程之间、在短期和长期之间摇摆,找不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
在矩阵结构下如何对研发人员考评也是一个难点。研发人员面对两个或以上的上级,考核关系如何界定,项目考核和部门考核如何结合,权重如何定,如何对技术部门以外的职能部门参与产品开发的人员进行考核…这些问题让人难以理出头绪。
绩效考核的不科学也带来了报酬激励缺乏依据,带来不公平感,影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再加上岗位价值不明确、任职资格划分及评定模糊,那研发人员的薪酬就确实靠拍脑袋了,于是薪酬机制引起更多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奖被一些企业看作是灵丹妙药,可惜项目奖在带来短期的激励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降低研发人员对企业的凝聚力、影响团队精神、短期行为、不利于人员流动和培养等长期的危害。对于研发人员来说,发展机会、认可、沟通、荣誉等非经济性的激励措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薪酬,但这些也明显被大量企业忽视了。一个企业主抱怨研发人员不愿意加班,但他自己极少与研发人员沟通,研发人员按时下班有班车,晚上加班后回家要自己想办法,更不用说免费的夜宵。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哪个研发人员愿意加班?
以上十大研发管理的典型问题就象阻碍中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十大顽症。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企业的决心和努力外,通过研发管理变革,引进和实施业界先进、成熟的研发管理体系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