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资源网

您的位置:项目管理资源网 >> 研发制造项目管理

研发投入:转型期的阵痛与尴尬

2010/7/21 11:16:45 |  3554次阅读 |  来源:网友转载   【已有0条评论】发表评论

均水平。

    林跃勤说:“2003年,我国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这道坎,既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剧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意味着我们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是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革命实现向上突破,走上与韩国、新加坡一样继续快速繁荣富裕的道路;还是陷入缺乏创新、科技落后、对外依赖严重、贫富不均、发展缓慢的拉美化泥潭。”他认为,对研发投入而言,同样也面临着转型期的阵痛与考验。对国家来说,除了经济上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国科研体制阻碍技术创新的种种弊端,为提高全社会的研发水平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企业创新的瓶颈

    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研发投入总量中,我国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占据70%以上的份额,这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表明我国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正在不断加强。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刘积仁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东软集团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已占到其营业额的12%到13%。杨祉雄也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用友软件在研发上的投入已占其营业额的16%。在这两家企业的研发总额中,国家给予的研发经费支持均占3%左右。

    林跃勤认为,像东软、用友这样具备一定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已经充分体现出了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与活力。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则显得相对不足。科技部发布的《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指出,国有企业仍然存在建设缓慢、投入强度不足、开发能力弱的问题。报告强调:“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已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杨祉雄认为,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和市场意识强的优势,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愿望也更加强烈。林跃勤也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对自主研发不很积极,主要原因在于干部制度、人事制度等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的领导都是由上级部门任命的,而且有一定的任期。缺乏激励机制和谋求短期效应,使得国有企业的领导很难在研发上作大的投入,也很难萌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作长期投入的雄心壮志。

    实际上,由于实力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国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而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另外,相当多的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远大于用于消化吸收费用支出,平均比例达到6.5∶1,而二战后日本的这一数据是1∶7。

    科技部发布的《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在快速提升的企业研发投入中,外资企业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投入达到231亿元,占全国大中型企业投入的18.5%,比5年前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但专家分析,由于跨国公司一般有着很强的专利保护意识,同时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只以“半成品”的状态返回母公司,最终的专利和技术成果体现在境外,这样一来,外商研发投入的加大与中国短期内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了。”林跃勤对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研发状况作如是总结。他认为,要想改变目前的局面,必须得从制度创新入手,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放企业潜在的创新能力。

    科研效率的提升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单位研发支出的科学发明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科学成果效率系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技术成果效率系数仅为2%~4%。据统计,我国包括人力、财力等综合因素在内的总的科技投入大约是美国的1/4,科技产出却只有美国的8%~9%,即我国的科技效率只有美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

“项目管理生根计划”
企业项目经理能力培养和落地发展方案下载>>

分享道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于1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0条 】
网友评论(共0 条评论)..
验证码: 点击刷新

请您注意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项目管理资源网新闻评论发表的作品,项目管理资源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