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获取的知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研发能力,创造出满足新产品概念的新技术。
(4)企业应该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意识,加大投资强度。新产品研发的高风险性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涉足这一领域,而愿意直接引进技术或采用现有技术。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劣势,将会使生产出的最终产品要么不够先进或只是本地区先进,要么技术水平限制了产品开发。最终使企业陷入开发时机过迟,市场被竞争者占领的困境。因此,企业必须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产品研发的行列当中,为新产品的研发出谋划策。
此外,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要做好保密工作,确保有价值的内部知识不外泄,以避免损失。
3.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
新产品的生产阶段主要包括试制和测试两方面。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该阶段也进入了知识的应用阶段。
首先,试制人员要深入理解新产品研发团队在构思阶段和R&D阶段的意图和动机。因为试制不成功,在很多情况下与试制人员领会构思人员、研发人员的意图不够有关。如果试制人员感到原设计有问题,想改动一下设计,最好按原设想、原设计提出一个试制品,再按试制人员的想法搞出另一个试制品,然后对其进行对比,产生令大家满意的试制品。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对技术人员克服技术难题的能力有个准确的评价。虽然这种试制会耗费一定的生产成本,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风险。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一般都会选择将新产品试制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必经阶段,只有能顺利通过试制阶段的新产品,企业才会将生产线扩大到批量生产。
新产品试制出来后,往往要通过测试、访问的形式来了解用户的满意度。例如:选择有代表性的用户试用新产品,并与构思阶段的产品概念相比较:产品的竞争力是否体现?功能是否完备?这些功能的成本是否符合消费者的认知?哪些功能可适当增减?如果大部分的用户满意,表明新产品开发成功,研发团队则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设计规范,作为以后产品开发的知识储备;如果用户不发表任何意见,或发表失望意见,这说明新产品试制不成功,研发团队要让试制人员理解产品开发意图,掌握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能力,为新一轮的产品试制做好准备。
产品的测试是一个反馈的过程。研发团队通过收集、分析试制中出现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产品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库,对新产品进行改进,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正式产品。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知识的收集、共享、创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管理的动态性。
4.营销阶段的知识管理
用户是新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因此,新产品是否适合用户口味决定了新产品开发成功与否。新产品上市后,企业应该正确对待用户的各种评价。有的用户将产品买回家后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是南于用户对新产品的期望太高,对新产品认识片面造成的,企业应该正确全面的宣传新产品。还有的用户对新产品的不满和埋怨是由于对新产品的使用不当造成的就此企业可以在销售产品时详细介绍产品的使用方法,加强新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对于因假冒产品引起的用户不满,企业可以通过宣传渠道改变公众的舆论。
在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方面,企业可以进行产品市场测试。例如,对潜在用户进行新产品概念测试,或者组织潜在用户进行模拟采购活动。在测试过程中,企业能够收集到接近实际情况的一些重要数据,如用户接受度、用户关心度、使用频率和扩展速度。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合理恰当的营销策略。
这一阶段也需要同供应商、科研机构等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产品推向市场后对产品的意见。
知识管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使企业新产品开发呈现螺旋上升的动态连续性。因此,营销阶段既是某一特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