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的鸟,墨子就很鄙夷,因为在墨子看来,这种会飞的鸟比之车轮什么的,显得太没什么实际用处。在创造商业价值这个问题上,腾讯体现出中国人其实骨子里很会做商人的实用主义传统。
第二个特征是腾讯大部分都是自己研发的。从一个小型创业团队的角度看,自己做出了有一定创新的产品或服务之后,经常会希望巨头通过收购自己的团队进入这一市场。但腾讯总是不愿意按照创业团队的想法将其收购,而是亲自下场做出一个类似的东西,然后利用庞大的用户基数将小团队扼杀在摇篮里。
不过,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并不是在任何时刻都能锻造出一把利剑。搜索、门户、电子商务等应用,腾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多大的优势;下载,腾讯之前胜不了Flashget,现在也落后于迅雷;网络安全,腾讯也还没有超过360。更何况,现在不管是互联网的哪个细分市场,都已经不是蓝海。今天的互联网的确已经不再是很多年前小团队和创业者创造奇迹的地方。这也不是腾讯一家造成的,本质上讲,商业法则便应该如此。要求腾讯不利用竞争中的马太效应,这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在业内,马化腾不是一个高调的老板。我们很少能看到马化腾如同周鸿祎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从腾讯的行为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化腾同样是一个洞察人性的高手。如果说四处攻伐的Google有着大量的创新,那么,同样到处插手的腾讯也有一个创新:它能将很多不赚钱的功能变成赚钱的产品,对于商业而言,难道不是创新么?
腾讯的商业逻辑
很多网站都提供名目繁多的积分,包括各种BBS、SNS以及社区,但能够把积分做到“虚拟货币”级别、几乎和人民币等同的,只有腾讯的Q币。
假设你这辈子注定只能在中国大陆的某一个西部欠发达的三线小城市,而且那里没有所谓的倒外汇的黄牛。现在有一个人愿意给你100块钱。选项一是100元人民币,选项二是100元美金。请你理智地做一个判断,你要100元人民币还是100元美金?很显然,100元人民币这个选项更好一些。道理就在于,100元人民币是能用的,100元美金是没有用处的。不能消费的数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腾讯是第一家大规模让积分能“变现”的企业。早期的互联网站甚少有注册用户系统,即使有注册用户系统的也甚少有积分系统。即使有积分系统的也谈不上积分的变现。唯独Q币,能够花样百出地让用户换取各种各样的虚拟产品。
事实上,腾讯本身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企业,但是腾讯所提供的很多付费项目显得并不务实:一个头像?一套衣服?一个很可爱的空间页面?作为年龄稍长一点的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才能理解将白花花的银子转变成一张图片的消费心理。但很显然,同样是70后的马化腾很早就意识到了。
在腾讯的财报中,有一个名为“互联网增值收入”的指标,这个收入数字基本覆盖了QQ秀、QQ空间、QQ会员、社交游戏等看上去对消费者本身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业务。这个指标从2005年7.9亿元做到了2009年的95.3亿元,是腾讯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用户的消费心理来看,当网络上的ID不代表用户自己的话,用户不会为这个ID本身付费。但如果实际生活中的用户和网络上那个ID在心理上“合二为一”的时候,为了完成各种整饰性的目的,用户的不理性消费就会产生。Second Life倾全力打造的复杂的三维虚拟化身世界的努力失败了,但看上去相对更朴素一些的腾讯却做到了。
腾讯利用人性来赚钱的这一创新有不少跟进者,玩得最出色的就是史玉柱和周鸿祎,庞升东则略逊一筹。史玉柱在网游中利用人性有报复心态的一面,周鸿祎的安全产品则“诉诸恐惧”。他们都是举一反三的佼佼者,而相对显得更遵守腾讯套路的庞升东还是在亦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