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类似情况并非个别。很多企业不愿意在产品定义方面多做工作的本来目的是想加快开发进度,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但结果却正好事与愿违,不但上市周期远超预期,而且上市的产品往往是一个怪胎,“四不像”。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公司领导希望新产品快速上市,督促开发团队边干边想;
(2)市场需求主要是由老板、销售人员或市场人员传递给研发人员的,在传递的过程中信息严重失真;
(3)缺乏有效的产品定义方法。
立项分析不严谨。在一次关于项目立项分析的培训课程上,当我们介绍到新产品立项分析需要做好14项工作时,一位坐在第一排的做水电气抄表系统的公司的董事长激动地问培训顾问:新产品开发之前真的需要做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吗?当得到培训顾问肯定的回答后,这位董事长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了近年来我们公司新产品开发屡屡失败的原因了。以前我们的新产品开发只进行了一项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当有人提出要开发一个新产品时,只要技术人员说他们应该能做得出来,我们的新产品项目就进入设计和开发阶段了。确实,只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的结果是可能能开发出一个可以运转的功能样机,但是这个样机能否制造出来,上市后能否正常维护谁都没有把握。更重要的是即使生产出来了,该产品有没有人买,有多大的市场规模,公司能否赚到钱就更没有人知道了。新产品开发是一个投资行为,而不是一个技术项目。作为一个投资行为,在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前,必须进行严谨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以降低项目风险,提升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了赶进度,不愿意在项目开发的前期多投入一些资源和时间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很可能是赢得了局部进度,输掉了整个项目。
决策评审不科学。很多企业的新产品项目决策评审是由老板一个人拍脑袋或者几个高管研究决定的。项目的决策评审往往缺乏统一的评审准则,经常不同的人对一个项目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应该上,有的人反对上,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当然往往是老板的声音最大,所谓的明主决策最终还是演变成“一言堂”。由于没有科学的评审准则和评审方法,很多没有前景的项目进入了开发流程。此外,很多企业的决策评审只在立项分析时做一次,在开发和上市过程中不再进行多次评审,很多没有前景的项目直到上市后才发现是不值得投资的项目。这样不但影响了公司的投资回报,而且将公司宝贵的研发人力资源浪费在没有前景的项目上,提高了公司的机会成本。
同时上马的项目太多。一些企业由于决策评审不科学,对新产品项目的前景缺乏信心,于是采取“广种薄收”的方式,同时上马很多新项目。其结果是不但开发团队疲于奔命,公司整体投资回报也很不理想。一些企业新产品项目不分类型和性质,“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有项目就做,将公司优秀的开发人员投入去做一些能取得短期效果的小项目,忽视了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项目的开发。有些公司明明知道人手有限,也不对新产品项目排定开发优先顺序,让一个开发工程师同时负责4-5个项目,期望通过开发工程师加加班就能保证多个项目的进度。结果不但所有项目都延期,而且大多数项目的开发质量也难以保证。
开发组织模式不当。近期在一个科技型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培训时,咨询顾问看到了该公司的新产品开发管理制度文件,其组织模式是典型的职能式开发组织模式。新产品项目由销售部提出,研发部负责开发,测试部负责测试,工程部负责生产,再由销售部负责销售,形成了一个“闭环”,但是没有一个人对整个开发项目负责。结果是销售部老是抱怨其它部门跟不上客户的需求,能够按时完成的开发项目不到10%。很多从制造走向创造的企业的情况与此大同小异,新产品开发的组织模式还是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