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的时候,你无法选择离开(其他的团队没有可能接受你),最好的方式是等待。修身养性,以待天时。人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诸葛亮躬耕南阳,不是不知道宦官乱朝纲、董卓欺天子,保存自己是为了等待时局的转换,等待有作为君主的出现;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救国救民,谈什么施展抱负?若刘备来的时候,诸葛亮没有“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刘备会认为自己是“如鱼得水”吗?
叔孙通(对于他的人品,历史上有很多议论)的经历就更有意思了:这个早早成名的儒生,在秦始皇“坑儒”的时候不知为何被“遗漏”了,秦二世咨询对国政的看法时,那些说真话的儒生都“光荣”了,叔孙通看出了秦二世的虚假请教,直接与赵高一样“指鹿为马”,赞美了秦二世的“清平世界”,不仅没被杀,而且得到了许多赏赐。当然叔孙通也不傻,出了宫廷直接就跑到了刘邦那里,收起儒生的行头,打扮成公民起义军的形象,跟着刘邦“平天下”。在刘邦称帝时,面对只会打仗、喝酒,不懂礼仪的农民将领,刘邦非常苦恼,公孙通看到了机会,恢复了儒生的身份,训练自己的学生做样板,主持了朝见君王的礼仪大典;刘邦“幸福”地说:“我真有了做皇帝的感觉。”叔孙通得以施展自己的优势,从此成为国家重臣。
如果你与这个团队没有什么情感(纯属“打工崽”),牺牲自己是没有必要的。
能跟随心胸宽广、志向远大的人,你的事业也将无可限量。叔孙通选择刘邦,不选择秦二世,在儒家不被看好的年代(秦始皇杀了许多儒生,刘邦对知识分子也一向瞧不上),让儒家之礼得以发扬;韩信的军事能力让人嫉妒,项羽不知道用,刘邦虽然始终怀疑他,但还是给了韩信展示的机会,青史留名;陈平名声“狼藉”,项羽不屑,但刘邦巧妙地用了他的长处,成为汉初重臣。百里奚、管仲、商鞅、吴起…无论是自己主动的,还是被“猎头”介绍的,结果都是一个:发现领导不是干大事的人,就赶快重新选择团队,寻找有前途的领导,找一个能展示自己才华的团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大多数人认为被领导欣赏,被领导推崇,才证明自己是人才,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其实,更多的时候,你需要主动去接近明智的领导,“近”了被发现的机会才更多,被欣赏、被重用的可能性才更大。
发现领导的错误,带给团队更大的成功,是你的能力;不展示出来,就没人了解你的能力;但在选择如何做之前,要先做好充分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