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资源网

您的位置:项目管理资源网 >> 新闻

评论:于丹眼中的儒家特权

2011/12/13 9:29:49 |  6808次阅读 |  来源:BWCHINESE   【已有0条评论】发表评论

地区乡村学校均用新教科书,儒家著作基本退出教坛。直至解放以后,对于儒家著作及其学说,只是专家学者研读或教材节选少量。文化革命批林批孔之后,除了批判,孔子及其学说极少为人们所提及。这样,孔夫子其人其书,难免孤寂冷寞。而近些年突然请出孔老夫子,提倡儒家文化,对于多数人来说,大体也只是知其有与无,抑或知其好与坏,这就难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敢断言,儒学到底为何物,不少当权者和社会名流怕也只是一知半解。至于外国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次,于丹广东讲学,故伎重演,要不是一位有点见识的好事者杨恒均先生在场,听出了些破绽,并为文评说,怕也仍不为外界所知晓,让人永远蒙受欺瞒。虽然于丹从前那些关于儒家及文化的著述或所谓心得体会,本人浏览过一些页码,心情激动,本想写点什么,幸好终未动笔墨。现在想来,读也只是瞬间即过,全无印象,仍然只是觉得好与不好,不敢妄加评论;而此次杨恒均、许锡良两位先生和其他几位博友的大作算是拜读,但未亲临现场聆听,尽管言之有理,哪敢就此说三道四。如果再写,未必能有所突破,于是对于于丹的述评,也就只好断然作罢。不写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无论杨恒均、许锡良先生,其他各位对于丹讲演为文说事诸君,还是于丹在英国为其翻译的那位先生的《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披露,到底有何作用?不就是说说而已吗?于丹会因此提高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再也不哗众取宠了吗?细想起来,文人除了多事,也真有些无奈了。不过若要捍卫学术,也就另当别论。

于是就想到,如果中国人和别的听众文化水平和听讲水平稍高些,是不是也会能像听讲演的杨恒均先生那样,当场就脸红呢?从杨、许二君的大作里似乎看不出有红脸的。诚如许君所透露,有的明知不对也不脸红,那就不好了。相反,当于丹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当成中国文化,并以“三八二十三”指鹿为马的特权逻辑宣扬时,听众还为其喝彩。这就是听众的悲哀了。再则,如果中国的主管领导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懂一点儒家,于丹也不至于如此放肆。领导们也难免悲哀。不过社会名流和领导各有专攻,不全懂也无大碍。如果能有一批有水平的文化裁判,就像体育竞技、歌咏比赛那样,对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作出客观判断,于丹们还能随心所欲地混下去吗?这也未必,因为水平虽有,能否说真话公正裁决,那又是另外的规则了。这可能就是于丹为何得以拿儒家特权伦理教导当今民众,又一客观原因。

当然还可以从于丹主观方面去谅解。会不会是于丹备课、写书时,忽略孔孟说话时的语境,孔孟的那些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对谁说的,目的是什么,或者缺做学的基本常识,根本就不知道。例如,孔老夫子平时都沉默寡言,只有对着王公大臣等特权阶层和他所希望成为上等人的学生们,才会滔滔不绝地说话。尽管孔子的言论存在丰富的文化内含,其中有许多可用之处的东西,但从论语所记载的言论来看,孔子所讲的那些话(包括他的教育和修养等言论),几乎都是在有针对的特定语境下,对着特权者和为了教导特权者怎样规范言行,怎样做人为官或怎样为官场效命有感而发的。初衷并非为了教导民众怎样生存。对此于丹是否注意到并作过思考,不能不让人生出怀疑。从对这些基本点的忽略来看,于丹做学问的态度和学术水平便可由此见其一斑。这里,不排除于丹有可能明知故讲,这就是一个学者立足点的问题了。

其实,当前学术界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岂止于丹一人。怎样才能避免于丹们为所欲为地忽悠听众,糟踏学问呢?恐怕还是只有包括于丹在内的学者们端正学术态度,克服虚荣心,自尊自重,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大家共同自觉树立良好的学术空气,才能有所成效。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

“项目管理生根计划”
企业项目经理能力培养和落地发展方案下载>>

分享道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于1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0条 】
网友评论(共0 条评论)..
验证码: 点击刷新

请您注意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项目管理资源网新闻评论发表的作品,项目管理资源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