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甚至自己都不用华为的手机,而对手三星的员工从上到下都是用三星手机。这无关乎品质,更源于思维惯性,余说,许多员工还停留在华为做“白牌”手机的历史传统中。
在过去的主营业务上,华为主要和运营商的采购主管打交道,客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作为供应商就要把自己的品牌隐匿,这样做的后果是,员工习惯了不去宣传自己的产品。而做手机这种消费品品牌,需要跳出来直接和用户沟通,关注最终消费者思考什么,想什么,最终消费者他们在意什么。
余承东笑着说,在这家以电信设备起家的公司里,很多人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速度总是慢半拍,缺少敢于尝试的精神。
2007年,余承东属于第一批使用iPhone手机的人群,当时,他就买了几十台iPhone 2G手机研究,那种连短信都转发不了、中文都不能输入的手机,他却感觉有前途。这一点他一直很自信,他始终觉得自己的思维能跟得上时代。
Ascend P1出品后,余承东给华为客户接待部的同事送了130多台,仅红色一种产品,就有很多种颜色,他希望能了解哪种红才是消费者最喜欢的。他自己还买了100多台华为高端智能机送朋友,去欧洲时也不忘带一批给同事,让他们用华为的手机,主动宣传自己的手机,接近消费者。
“华为有上万员工,不能整天开会讲道理。意识的改变需要时间,要洗脑。”余承东要求员工要到店里去站店,当促销员。他到欧洲去见客户,只要有空也会跑到店里去,跟店员聊,跟顾客聊,了解他们最关注什么,有什么建议。
学习互联网
对于华为终端来说,过去所欠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性价比,主要的是跟终端消费者沟通的经验,关注最终消费者的精神。在余承东看来,甚至一些本来是优势的东西,结果也变成不足了,原因就是工程师缺乏对最终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不懂技术,而华为不会包装、不会展现,不懂得如何让消费者体验到。
余承东举了一个华为输入法的例子。“其实你只要长按这个键不松,就变出来了,日语、拼音、手写、全拼什么都有,用长按键的方式切换,我不反对,但是至少在设置里面要允许切换输入法。用户谁会想到长按着键不松?我们在产品设计上,是工程师的脑袋,不是消费者的脑袋。”
余很苦恼的是,华为用料好、成本高,消费者却感觉不到。“苹果照相就不如我们的好,在电脑里大分辨率打开看、放大看,就看出来了,但是苹果巧妙地把缺点隐藏了;它的快门速度也没有我们快,但是照相时会提醒你聚焦好之后再照,我们就缺少这样一个环节,这是我们设计上不够人性化,也不够聪明。我们没有先走一步,把它做得更体贴一些。”
改变这种惯性的方法是学习互联网,这也是华为终端高管的共识。余承东觉得,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媒介,比如员工发的微博,互联网上的反馈,“我们缺乏一种本事,互联网企业宣传的本事。”
“互联网公司会主动约见媒体,也会鼓励他们的员工发微博宣传。我想改变华为过去的传统,学习互联网公司,去主动接触、倾听终端消费者。华为有这么多员工,如果每个人都是推销员的话,那会很厉害。”
这一点也得到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的认可,“一款手机物料的准备一般需要3-4个月,要找到库存的平衡点。互联网企业做手机优势之一就是库存小,最值得学习的范本是苹果,产品上市前就订货了,坚持精品,所以消费者期待产品,形成饥渴营销。”
然而关于产品周期,关于定价的战略,目前还都很难得出最优方案。在智能手机企业风起云涌的当下, 在从产品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的过程中,到底机海战略如诺基亚和经典机型战略、考验用户忠诚度如苹果手机一年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