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困难,马上又针对应届毕业生,提供了400多个床位的集体宿舍,并安排免费班车。
2012年,他又在尝试新的玩法—孵化器。因为经常坐高铁途径武汉转乘,他便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对一些本科生发起的项目进行“孵化”,“每个项目先投入3至4万元,然后分段观察每个项目的运作情况。”
这是一个风向标,向来以大手笔现身的曾李青开始“玩”小资本。他告诉《环球企业家》,“当一些商业模式不清晰的时候,成本越低越好,需要长时间观察。”
其实,近一两年,他以前的“激进”投资风格已有所缓和,“现在我们实行分段投资。不会像以前一样一下子投进去,最少分两次,并且最短间隔半年时间。”他说,有时候在谈一些项目时,他甚至要求创业团队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真金白银。
这种转变固然有市场环境的变化,但更主要的在于其“一流团队、二流项目” 的投资原则遇到了挑战。已经离开腾讯5年的曾李青坦承,“现在腾讯离职创业的员工越来越少,况且认识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投资前腾讯员工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对于陌生创业者,显然不敢贸然大笔投资。他还开玩笑说,“我准备对陌生的创业者进行性格测试,未来还可能测试他们的IQ和EQ。”
2012年已过去一半,曾李青说德讯的投资额度尚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但他依然乐观,“今年有5至6家公司有数千万的利润,其中有两家公司准备上市,另外三、四家利润也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