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的肺结核,他的身体也经受不住无休止的批斗,于是,他逃了。
阎焱父亲躲在一个农庄里,而这个农庄的厂长是他当年南下时的部下。阎焱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中间是一个很大的会议室,里头用报纸垒起来,像一堵墙,而他和爸爸就住在报纸垒的墙后面。
有一天夜里,阎焱被父亲的咳嗽吵醒了,他看到,父亲在吐血,一脸盆的血。于是,就连夜找人,但那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那时也没有什么医生,后来,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医生,诊断出来父亲是肺部血管爆裂。
批斗,疾病,鲜血……尽管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对于十多岁的阎焱来说,他不大会去思考这个世界怎么了这样沉重且又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很快,他就找到了他的乐子。
安庆是个老城,有一个民革。民革有一个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书。但那时,门都被封起来了。阎焱撬开了其中一个窗户,顺着窗户爬了进去,在里面,他看了很多那个年代的禁书,《牛虻》、《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封神榜》和《红楼梦》等。
从窗户里爬进去,然后再从窗户里爬出来,一天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日子,阎焱过了两个多月。书里的内容对阎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他跳出了他那一代人的宿命。
通过阅读,十多岁的阎焱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共产主义理想之外,也有很多并行不悖的价值准则和道德准则。
但在那个年代,整个社会被一种政治化浪潮所席卷,而留给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内心的,只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对于阎焱来说,他时常被红军长征,延安的革命事迹所打动,而父亲在他小时候给他讲述的一些故事,抗战时如何打鬼子,如何打游击战。在阎焱的心中,这些人都是英雄。伴随着“文革”的到来,有的英雄都躺在了病榻上,或者被批斗摧残。
尽管当时社会环境很严酷,但对一个男孩来说,世界依然是五彩斑斓的。16岁时,因为出色的身体条件,阎焱被市体工大队看中选进了排球队,成了一名专业排球运动员。那时候,阎焱经常为了自己的队友同别人打架。
两年后,阎焱离开了排球队,他跟随着众多的知识青年一样,参与了上山下乡运动,阎焱插队的地方是安徽省潜山县,他是1975年的2月插队的,1978年的2月份离开的,呆了整整三年。
那时候农村的生活很穷,非常的艰苦,跟常常讲到的美好理想之间,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开始对过去所信仰的一些东西开始重新思考。“那个公社书记,一手遮天,为了一点的私利,知青们会去买表贿赂他。”
处于这些现实中间的阎焱,每天的生活大致都是如此,背朝黄土面朝天,对于阎焱来说,他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未来或许就是在那个地方生活一辈子,但他又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与他同时下乡的7个知青,都随了大流,偷农民的鸡和菜,打架。
孤独而绝望。他想离开这个地方。于是,阎焱就跟随妈妈来到当时的潜山县县长董怀昌的家里,董曾经跟阎焱的父亲一起南下,是他父亲的手下。但父亲嫉恶如仇的性格,是不可能为了儿子去求任何人的,插队三年,父亲也从未去过潜山县一次。
在董县长是北方人,媳妇是潜山人,在家里对这个曾经上级的儿子,董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阎焱掉头就走了,此后再也未去过那个县长家里。1977年阎焱考上了南航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并顺利毕业。
四年后,他被分配到江淮航空仪表厂担任工程师,但是工厂里的生活很快让他觉得厌倦,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当时我是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特别想改造社会,因为我插过队,知道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所以特别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事,能改变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