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亚洲市场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总共有10亿美元,有4亿美元放在了中国,这就成为软银赛富一期基金的全部来源。
从2001年年初开始,美国软银负责人一直在为软银赛富物色一位Team Leader。美国软银的负责人的原则是,要为软银赛富找到一位既能做教练员,又能当运动员的老大,而阎焱多重的人生经历无疑为他增分不少:下过乡、留过洋,工科出身,又研究过社会学和经济学。当时阎焱的身份是AIG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已在此服务多年。
2004年,软银赛富投资盛大网络几乎成为中国投资行业最经典的教科书。
当时的盛大,由于投资者撤资风波、与韩国Actoz公司的私服纠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当阎焱决定投资盛大时,外界都惊呼看不懂。
两年后,软银赛富退出时,4000万美元狂赚了5.5 亿美元,得到了15倍的回报。这个战绩已成为了中国MBA的经典案例。对此,阎焱觉得,盛大在上市之前,全世界尚无一家在线游戏公司上市,它是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2005年7月12日,软银赛富独立,募集第二期基金6.4亿美元;2006年,阎焱募集的第三期基金是11亿美元,其间,李嘉诚曾主动表示要向阎焱投资3亿美元,然而他却婉言谢绝。最后,阎焱只接受了李嘉诚的1800万美元。
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交待的是:软银第一期基金名为软银亚洲,孙正义为控股者;第二期更名为软银赛富。软银不再是GP(英文general partner 一般合伙人),但还在LP(英文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基金的出资人)中占有一席;而在赛富三期基金中,软银既不是LP,也不是GP了。
行业惯例,投资基金的投资回报是二八分成,即其中80%归LP,20%归GP。尽管盛大一役获得高额的回报,但按照行业惯例,利润都被GP和LP拿走,但阎焱和他的团队只能算一个打工的。那时,包括IDGVC、软银亚洲、Intel Capital等,中国的管理者都如此生存。
软银赛富独立后,原软银亚洲的团队成员都留在了赛富。成功独立,又与老东家不伤和气,阎焱做到了。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以阎焱为首的管理团队取得赛富的全部GP股权。这就意味着,新基金所得的投资回报中的20%将全部归阎焱等管理团队。
当然,做投资做的顺风顺水的阎焱,个人风格也逐渐凸显。2004年底,软银赛富与光线传媒的的投资谈判搁浅。联合IDGVC的软银赛富,出价为1000万美元,占光线16%左右的股份,投资意向书很快签订。此后,王长田向软银赛富提出加价要求,后者接受。
但随后,咨询了一些朋友后,王长田还是觉得自己卖便宜了。虽然为难,王长田还是再次向软银赛富的负责人阎焱提出了加价要求。“价格已经重新谈过一次了!”作风强势的阎焱拂袖而去。2005年10月,软银转而投资了另一家民营电视公司欢乐传媒。
当然,近日软银赛富与雷士照明之争也颇能凸显阎焱的个人风格。
持续了一段时间的雷士照明与软银赛富之间的纷争,使得创始人吴长江与投资人阎焱之间的矛盾数度升温,当然,创始人吴长江离职背后的因素错综复杂,阎焱的做法坚守了华尔街的规则,冷酷而无情。
本来故事写到这里或许充满了悲情,是一个创始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恩怨故事,但故事并没有止于此,当民族概念出笼,经销商逼宫,员工罢工,这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的时候,事情更为扑朔迷离。
其实,成就阎焱的,则是他的“够贪婪和够冷酷。”“什么叫贪婪?贪婪就是充满希望,下注在一个看起来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事情。所谓冷酷,就是同时要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