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传媒开始了迅速的圈地和抢楼,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完成了对全国市场的布局。
被资本绑架
上市之后的分众传媒进行了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收购,正是资本的力量。
2005年7月,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第一天股价就上涨了20%多。之后的两年中,大家就看到了分众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收购,其中收购框架、聚众传媒获得了成功,这两家公司并入到分众的业务中,让分众传媒一举垄断了楼宇视频和电梯广告市场的业务。
但而后续的很多收购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目标。2007年为了布局“生活圈媒体”的整体战略,分众传媒不得不截下已经完成上市路演的玺诚传媒,以1.68亿美元的高价完成了对玺诚传媒的收购,从而完成了大型商超卖场的视频广告网络的覆盖。然而,2008年玺诚传媒的业绩极差,导致年底分众传媒宣布将重组玺诚传媒的卖场广告业务,并预计产生的非现金一次性重组支出约为2亿美元。
事实上驱动分众不断收购的原因正是背后资本的力量。江南春回忆说,当时百度和分众同期在纳斯达克上市,那时百度的利润还不到分众的一半,但市值却是分众的两倍,这让江南春难以接受。后来得知,资本市场更看好百度的商业模式,认为百度的模式会无限成长,而分众则受制于中国写字楼数量的限制,很难持续成长。
“当时我们非常疯狂,每件事情都要做到垄断,并要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后来由于太喜欢做垄断,我们也得到了巨大的教训。”江南春反思在上市后,过于追求股价和资产的不断上涨,致使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造成了价值观上的偏差;此外,由于对概念的过度包装,导致为了满足资本的需求而去改造自己,为了满足资本的需求而去不断地收购。
“最惨痛的是2009年,分众的市值从86亿美元跌到6亿美元。现在,我会重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和运用因果关系去考虑问题,不会再以资本市场作衡量,而是会坚持长期思考。”江南春反思得很深刻!
摆脱资本
如今,江南春已经不再看重市值的最大化,更多考虑的是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短短两三年,分众传媒收购了60多家公司,其中手机广告公司9家,互联网广告公司7家,这16家公司的收购就耗资近6亿美元。但是却换来了资本市场的“垂青”,分众刚上市之初市值仅为7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初就超过80亿美元市值,短短两年半,市值膨胀了十倍多。然而这样美妙的感觉并没有维持太久。
2009年1月江南春重拾分众CEO的职位,开始了一系列的转型。
不管当初花了多少钱,分众还是开始重组、关停或是剥离那些收购来的公司,包括一些边缘化业务,一些新兴业务。收缩业务线,剥离手机、互联网等非核心和利润较低的业务,重新聚焦楼宇、框架、卖场三大核心主营业务。
同时,分众也依旧专注在生活圈媒体群的打造,从居民小区的框架海报、写字楼的液晶电视,到周六、周日的大卖场和电影院,分众围绕消费者的生活轨迹形成立体组合和无缝化传播,并不断延伸。
2011年第三季度分众的季报出来后,显示第三季度的收入为2.107亿美元,同比和环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的股价与最低谷时期相比也翻了四倍以上。如今,江南春已经不再看重市值的最大化,更多考虑的是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经历了这次凤凰涅槃般的重生,江南春觉得资本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指挥棒。至此,他做“最大的数字媒体集团”的梦想也烟消云散。
分众在改变,江南春也在悄然改变:2009年7月,他低调结婚,继而生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