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资源网

您的位置:项目管理资源网 >> 新闻

唐太宗心目中的“执行力”

2012/9/18 10:53:53 |  4938次阅读 |  来源:网友转载   【已有0条评论】发表评论

不能与国君威严圣明的作用相提并论。”其实,这正是李世民所要的答案,也正是他殚精竭虑所要避免的局面。他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尽可能避免决策出现失误。
  首先是以史为鉴。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上同样如此。决策者是不能自以为是的,否则等到自己处处感到执行力不如意时,处境就相当危险了。李世民有一次谈到隋炀帝时说:“隋炀帝知识渊博,也知道推崇尧、舜这样的圣君而贬斥桀、纣,然而为什么他做事的时候截然相反呢?”魏徵回答道:“隋炀帝自恃自己才智超人,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让有智慧的人无保留的奉献谋略,也不能保证勇猛的人能够竭尽全力战胜敌人。他虽然口诵尧、舜之言,执行的则是桀、纣那一套,至死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太宗表示这一定要时刻引以为戒:“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其次是以人为镜。李世民从“以铜为鉴可正衣冠”的道理中,悟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要求执行者能够成为一个明白人,同时能够对上级的决策负责,不能在执行中机械地回答一个“是”就算完事。李世民曾经针对隋时的一个案件谈到下级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否则对于落井下石:隋炀帝下令追查一起盗窃案,听说抓了二千多人后,又下令全都斩决。这时候执行团队已经发现真正有嫌疑的只有5个人,却不敢如实上报,把这二千多人都处决了,等于助长或者促成了隋炀帝的暴虐。李世民语重心长的对大家说,他“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决策难免会有失误,因此他要求群臣要像魏征那样“随事谏正”,使他少犯错误。
  再次是兼听则明。兼听,不仅是尊重不同的意见,更要虚心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即“询于刍荛”,关注割草打柴的人们的心声。管理者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听风就是雨,否则就会被小道消息或者扭曲的信息左右,那样反而更容易脱离实际。魏征在谈到怎样避免在决策中犯错时向唐太宗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偏听偏信的悲剧: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结果养奸为患,最终在叛乱中被杀死在望夷宫;梁武帝偏信朱异的一面之词,招致侯景之乱。侯景攻下国都后,被俘获的梁武帝受到百般羞辱,病饿交加,临死想喝一口蜂蜜都没有得到。以此告诫李世民不要被体制内亲贵宠恃的大臣阻塞了言路。李世民连声称是,常常闻过则喜,终于开拓出了被称为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
  决策当为执行者所乐用
  唐太宗所谓纳谏,在我们今天看来,意在形成一种校正机制。表面上看是允许甚至鼓励执行者挑战自己的权威,实际上是想树立一种榜样,形成一种风气,要求“二传手”们在执行决策时同样要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错误,不能自以为是,不能假传圣旨推卸责任。这样一级做给一级看,有助于最高决策的落地更加切合实际。另外,决策在执行中的趋利避害,有助于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终端执行者乐于执行。
  一言九鼎的李世民之所以虚心纳谏,当然是为了李家天下的江山永固;但是为了实现这种述求,需要最大限度的考虑治下臣民的利益,在客观上对自己不能不有所约束,即所谓“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防止“损百姓以适其欲”。按照这样的原则,决策时就需要考虑获得执行者的认同。其实,管理者自己没有能力直接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财富,能够给执行者带来的“福音”就是允许执行者发挥聪明才智,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只是在社会“蛋糕”一定的情况下,彼此有了零和关系,将利益分配的重点放在执行者一边才不乏实质意义。李世民亲眼所见,过去“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反过来,他“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

    项目经理胜任力免费测评PMQ上线啦!快来测测你排多少名吧~

    http://www.leadge.com/pmqhd/index.html

“项目管理生根计划”
企业项目经理能力培养和落地发展方案下载>>

分享道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于1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0条 】
网友评论(共0 条评论)..
验证码: 点击刷新

请您注意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您在项目管理资源网新闻评论发表的作品,项目管理资源网有权在网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