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还有解决好土地确权的问题,让农民更有消费能力,我觉得土地确权是城镇化的基础,要不然农民一无所有也不行。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未来用消费拉动经济的一些基本条件,这些规则国家订好了,剩下的就让企业公平竞争。
《瞭望》:任何一场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你认为下一轮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在哪?
柳传志:坚决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势必会减少一些政府的权力,这就产生了博弈。另外,还有一些既得利益者,他们有利益在里边,因此对新的政策会有对抗。所以,即使改革的方案确定了,真正实施起来也会面临许多挑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希望中央能坚定不移推行改革。
“民企国企都是中国企业”
《瞭望》:从你的角度分析,国企和民企各自的优势在哪里?
柳传志:一些回报期比较长的投资,比如在一些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上,国企可能更擅长。而在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民企可能会更灵活。此外,国企由于有任期制,到一定时期就换人,因此当期的领导者对企业发展缺乏长久布局可能也是国企的一个缺陷,民企的管理层往往更有主人的感觉。
虽然国家对国企发展也有保值增值的要求,但是他们本身对保值增值的考核依据是什么?对民企老板来说,利润增高了以后,财富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员工的;但对国企管理者来说,做到了保值增值他自己能得到什么?光讲觉悟是不够的。更何况有的大国企领导人一旦想去当公务员,那么他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设计未必就是按照企业发展道路去设计,所以这里面有很多机制问题。
《瞭望》:在10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再次强调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对此你怎么看?
柳传志:我认为显示出中央对民营经济的肯定与支持。近年来,有关国企与民企的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热议。我的观点是,应当一视同仁。
必须承认,在当前,不见得所有领域都适合民企发展,某些领域由国企来做,我觉得大家都是能理解的。但是大部分领域,民企国企都应该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其实这对国企也是一种推动。
我们作为民企,特别不愿意老提所有制身份,因为民企国企都是中国企业,大家都交税,都作贡献,不要采用特殊待遇。就好比银行贷款,不应该看出身是什么,而应该看哪个企业资质更好,而且贷款的利率也应当是一样的。
《瞭望》:在如今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阶段,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外国企业,这个过程中要构建跨国公司群体,是不是更要强调国企和民企的优势互补?
柳传志:的确如此。如今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因为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正面临着许多条件约束,所以我们应该更好利用国外资源,像东南亚的成本就比我们便宜得多,为什么不用?
实际上,在“走出去”过程中,民企往往有着特殊的优势。因为对方对国有企业有一定的提防心理。另外,根据以往的经验,要想“走出去”投资并购取得成功的话,经常要和当地资本合作,否则很难被批准,而且中国企业对当地环境不熟悉,也需要人引路。
但问题是,国企往往喜欢要大股,这人家就不愿意。相比较而言,民企看重的就是赚钱,有时候要不要大股没关系,这样对方往往更愿意接受。
《瞭望》:在你看来,国企民企合作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柳传志:我觉得淡马锡的方式就很适合中国,这种做法为新加坡挣了不少钱。
比如淡马锡就曾向联想的投资基金投资,我们管理的,效果确实非常好,因为我们懂企业,能给企业增值,淡马锡把钱投给我们比直接在中国投资更有把握。
淡马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