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或工作生活表现出众者,八卦内容也往往比工作流言更夸张、更泛滥。
就因为嫁了个有钱的老公,Elsa感觉自己一下子成了办公室的热门话题人物。“每天都有各种关于我自己的消息从各种渠道传来:我们家的浴缸是四条腿复古式的,我老公开什么车上班,我是在什么场合、怎么‘勾引’到他的……许多说法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传来的还都是‘Elsa说’如何如何。真的不胜其扰。”
长期从事中国企业员工帮助计划(EAP)研究与实践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余玲艳认为,某种意义上,办公室流言也是一种需要跟人交往的心理表现,只不过它是畸形的。“‘我跟他/她在一起工作,他/她凭什么比我好那么多?我就想知道他/她到底是怎么样的。’这种清晰化对方的复杂感受掺杂着羡慕、妒忌、好奇、敌意甚至还有憎恨。”很容易就走到捕风捉影的方向上去。董如峰也表示:“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不信任和不安全感。似乎我对你了解的愈多,我所知道的关于你的真实越多,我就越能掌控我跟你之间的关系,越知道我到底如不如你,越安全。”办公室八卦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娱乐圈,在各种猜测、臆想、扎堆议论中,各色人等的各种微妙情绪得以释放,心情获得娱乐。
团体的内心剧场
“办公室流言背后还有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叫‘团体的内心剧场’。”余玲艳说,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出演一出活色生香的剧目,每个人都是怀揣各自动力的不同角色。比如在中国,组织领导往往会被员工投射为父母的角色,下属则是家里的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当领导对某位员工特别赏识、偏爱时,就像父母对某个孩子偏心其他孩子就会吃醋一样,“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感被激发,就用制造针对被偏爱者或领导的谣言的方式,来表达攻击与愤怒。”
好比家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讨好爸妈的方法,组织中的成员也各有一套生存之道。比如有的人很任性,喜欢无端生事,这是他获取关注和满足的方式。如果上司每次都用哄这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他的任性,“他一哭闹,就给奶,没有成人的模式,只有父母跟孩子的模式,那这个组织就会发展出一种不成熟的模式,永远都有比较闹的因素存在。”余玲艳说,“组织中如果有些负面的动力,说明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大家的角色功能职责没有做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流言反而成了管理者的一个信息渠道。”
至于那些处于流言风暴中心的被传播者,余玲艳把他们叫做“替罪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会发展出一些负面能量,就像人体产生垃圾就需要利用生病来排解,组织可能就会找到一个人,以他/她出问题的方式把负面能量消化掉。替罪羊往往承载了组织整体分裂出的不好的部分,比如有些组织成员的缺点是自私,但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自私,就会用攻击同事“自私”的方式来表达对自身这部分的不满;再比如组织业绩不出色,大家就会议论是上司的工作如何不到位才导致这个结果,这样的归因,让员工们逃掉了自己的责任,上司成了“替罪羊”。“让替罪羊带走负面的东西,团体就仍然可以处在和谐快乐的状态之中。”这也是流言产生的机制之一。
办公室流言如何破?
“其实,办公室流言对组织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令组织成员的注意力从工作上转移到了关系上,令大家简单的工作关系缺乏信任,破坏了组织的生产力。”余玲艳表示,另外,对于被传播者来说,流言可能会令他们本来就不自信的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导致他们更加回避,而这种回避,又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工作绩效,进一步破坏组织氛围和生产力。
由娟便是这样一位受害者。她跟一位有家室的男同事精诚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后,就被传出了办公室绯闻,而且愈传愈烈,还影响到了对方的家庭关系。她带着无奈愤而辞职,进入新公司后也一直不敢大展拳脚,跟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