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要负责后期的人员维护,同样会让模式变重。
有效服务成本高:人才获取到入职转化率低。一般这个行业的转化率是 5% 左右。获得人才到沟通安排面试,到入职的转化率仅 5%。这意味着一个用户的服务成本会很大可能性超出他所产生的收益。
P2P 的引荐模式很难成规模:这个行业的欺诈和违规现象比较高发,因此一般的引荐的方式都是自己在这家机构才敢向身边好友亲戚推荐。如果以 P2P 分包模式进行传播,如何解决商家信誉和出问题后的保障系统是关键。以前的“同乡推荐”是以个人信用背书,“我在这里干挺好的,你也可以来。”但做职场中介和在朋友圈卖东西会有相似的效果,一旦过多的传播广告,会慢慢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信誉打折扣,受到朋友疏远,这在蓝领人群中是非常不能忍受的。
还有一个城市蓝领、工厂蓝领招聘都会遇到的共同难点是,原有行业内做事契约精神不强,游戏规则没有严格的束缚力。无论是用工方还是务工方都普遍存在契约精神不够的问题。
(注:有兴趣可移步阅读朱郁丛对蓝领行业内幕的一些研究。)
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朱郁丛的判断是有几个不同角度的切入点:
从生活、社交、娱乐等角度切入蓝领人群,跟他们“玩”成一片,获得群体的信任再考虑做招聘的事情。但项目定位会很模糊,定位模糊的产品从品牌和战略上往往也容易出问题,但从这个切入点的本地是要抓这部分用户,只是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而已,也许是娱乐?社交?老乡会?招聘?
不要轻易去想颠覆这个行业,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深入到业务流程的现有运作模式都是需要打破的壁垒,所以与其说打破现在的格局去颠覆行业还不如先从优化现有的蓝领输送的渠道效率开始,把厂区留存渠道,高职技校渠道,小职介渠道等三大主要渠道整合更有效率的分发。让子弹先飞一会,对于制造业蓝领招聘,需要先适应原有劳务派遣公司的玩法,手上有一定的资源和固定的人才供给后逐步进行改革。
最有可能先做出来的是校园兼职市场,因为整个兼职市场利益链条清晰,上游是活动公司、公关公司、演出公司,中间是校园代理,下游就是学生。兼职的工作会以促销、发传单为主,目前主要的玩家都是以前做兼职的学生成立的校园职介结构,通过设立校园代理的方式招收学生入会,每人收 100 左右的会费承诺介绍工作。年营收规模基本也就小几百万左右。这块市场可以孕育一个大的校园兼职的全国性大品牌,通过一些有效的机制设置,未来可以逐步发展成专注市场营销方面的垂直招聘渠道。
目前做蓝领招聘的产品有快试招聘、橄榄公社、找工雷达、中劳网等。大学生兼职服务平台,有一米兼职和兼职猫、探鹿等。
图片来自财经网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饭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