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人寿大比例增持万科股票,主要发生在今年7月。当时A股市场急跌,万科股价从股灾前的16元左右跌至13元附近,前海人寿恰好于7月买入6.55亿股万科A股票,成交价格区间为13.28元-15.47元。《财经》据此测算,前海人寿此次约耗资百亿元。
钜盛华也于7月出手,在13.28元-15.99元的区间价买入4.5亿股,约耗资60多亿元。此间前海人寿还卖出8700万股。短短一个月时间,前海人寿对万科两度举牌,钜盛华和前海人寿合计持股比例迅速上升至10%,累计动用资金约150亿-170亿元。
钜盛华12月15日披露的进一步细节显示,此次收购是公司于2015年7月9日召开股东大会并作出决议的,决议授权公司董事长叶伟青全权决定证券相关投资事宜。钜盛华大举增持万科,随即在7月展开。
8月沪深股市再度探底,万科股价继续下挫,宝能系通过钜盛华的融资融券、收益互换等多种方式,买入4.76亿股,占万科总股本4.76%,前海人寿也买入8000多万股,占总股本的0.73%。两家公司合计再增持,可拥有5%的股份。
《财经》根据其买入价格区间计算,当月宝能系约耗资70亿-80亿元。加上第四次举牌动用的96亿元资金,宝能系在此次举牌中累计约耗资310亿-350亿元。对于这些数据,接近宝能系的知情人士未予否认。
香港联交所最新数据显示,12月10日和11日,宝能系再度拿出52亿元增持万科股权,最终使持股万科的比例达22.45%。
《财经》查询资料获悉:去年底钜盛华货币资金仅3亿多元,如果没有提前筹划,短短半年时间内如何动用近400亿元资金?另一个细节显示,在第四度举牌过程中,钜盛华增持万科的7个资产管理计划在11月底才成立,11月27日即买入万科A股,到12月4日已快速买进约5%的股份。一位熟悉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人士称,高效率折射出举牌人此前的精心布局。
北京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位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险资举牌肯定不只是二级市场上的原因,还有公司战略的角度。现在大家都在发展养老地产。通过举牌加强与地产公司的联系,有利于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从投资的角度,现在分红稳定的蓝筹地产股价值比较安全。险资肯定会在大家都比较悲观的时候才能买到比较便宜的资产。”
12月6日宝能系宣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保险系另一大巨头安邦保险也加入战局。12月8日晚间,万科A发布被安邦保险举牌的公告。截至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多个产品购入万科A股5.5亿股,占总股本的5%,实际耗资约百亿元。
短期内两大险资斥资约500亿元买入万科27.45%的股份,“野蛮人”已叩响万科的大门。
在华尔街,“门口的野蛮人”用来形容股市“敌意收购”者。敌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是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收购活动。当事双方通常会采用各种攻防策略进行收购和反收购,收购方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权,成为大股东。因此双方言行均可能具有强烈的对抗性,除非目标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且很容易在市场上吸纳,否则收购困难。
▎双方对垒升级
在宝能系步步紧逼买入万科股份后不久,12月17日晚,万科股权争夺战再度升级。
王石在当晚的内部讲话中表示,“万科是上市公司,一旦上市,谁是万科的股东,万科是不可能选择的,但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是应该去引导的,不应该不闻不问。因为我们要对中小股东负责,万科股权分散,我们这么多年,就是靠制度、团队。中小股东这么多年跟着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