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软件的现状
1、都是根据特定需求研发的一个个垂直系统。
2、业务需求是随着管理、认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持续地提出的。
3、完善就是打补丁,升级就是改版。每次需求都要详细、准确地描述;每次定版都要大规模、全系统地测试、推广。
4、跟不上管理过程和管理内容的变化。宰相当了皇帝的家。
5、信息系统的优化受制于特定开发商,缺乏竞争环境。
目前,如果咨询信息系统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如何,几乎都是简单的4个字“不断花钱”。许多信息系统建设到最后只剩下了“成本”2个字。这是IT行业的一种悲哀,这并不是说IT产品不好,也不是说技术跟不上,而是大家(特别是IT行业的从业者)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你到底要为你的客户带来何种连续性的价值的提升?这才是IT行业应该努力的方向。相当于客户对自来水公司的评价,不是评价自来水管的材料质量如何、性能如何,而是水管里的水,水的压力、质量、持续性才是对于客户的真正价值体现所在。
二、创新是出路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IDC)2008年发布的名为《软件商成长路线图》认为:“在技术开放的今天,当把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时,技术本身已无法让软件开发商产生差异,因为客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只有那些对客户的业务有着精深理解,并能对客户的业务进行抽象、建立模型、软件化的开发商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法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抽象和建模是特定的、刻板的,而新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法要求软件商要从全行业(甚至跨行业),整体上抽象出公共构件,并将其产品化,进而实现工厂化生产,根据用户需求现场组装。特别是要强调用户能够尽可能地自行完成管理过程和管理内容的完善和调整。
1、需要一体化的支持环境,共享门户、权限、过程控制、公共服务、服务管理等等构件。
2、需要适应业务需求和管理需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将“钢性”系统变成“柔性”系统。
3、需要面向用户提供对管理过程和管理内容进行调整和变化的,尽可能采用自然语境的描述工具,其产生的结果可以由多个产品解析并执行,从而实现业务的无关性和产品的无关性。
4、需要建立面向工作人员操作(公共界面、“三个找人:即工作找人、信息找人、问题找人”、免培训)更简化;面向技术人员运维(共享资源、监控全面、问题可追溯)更便捷的信息系统。
5、正确、平稳、渐进地过渡路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针对老的事物长期存在的状况,彻底的除旧布新是很困难的。为此,构建新的架构、封装用户界面、整合权限、共享源数据、逐步统一流程、逐步接管服务、逐步接管信息、逐步共享环境资源等等,最终实现理想的一体化信息系统环境。
三、难题
1、开发商一方面,很少有对基础性的公共架构和构件,进行长期的持续性投资(特别是软件产品,在很难获得对投入成果的产权保护情况下);另一方面,都想自成体系,无法形成标准化的架构和构件的体系。
2、客户(特别是政府)资金的使用难以进行研发性投入(难以确定工作结果和资金数目,并要持续地向特定对象支付),更关注的是特定需求的实现,同时还要受到上级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制约。
3、客户的业务人员一体化的意识淡薄(只关注自己需求的实现),以及探索的积极性不够(一是认为这是技术问题,二是认为增加了复杂度,三是担心失败)。
4、客户的技术人员不能形成长期工作的合力,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难以获得持久的动力。
5、需要克服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惯性。